产品展示
苏-27落户中国,造出歼-11B:18年,有多难?
2025-07-27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面临装备严重落后的困境。台海上空的紧张局势让决策层意识到,必须尽快获得能与西方三代机抗衡的空中力量。1992年,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首批26架苏-27战斗机,这款重型战机让中国空军一夜之间跨入了三代机时代。
这批苏-27SK可不是什么"猴版",而是实打实的原装货。当时俄罗斯经济困难,根本顾不上搞技术阉割,直接把前线航空兵用的苏-27S打包卖给了中国。中国空军拿到手才发现,这玩意儿比自家歼-8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探测距离200公里的雷达、能打50公里的空空导弹、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还有自动起降这种黑科技。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1996年台海危机时,这些苏-27SK根本没法融入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更糟心的是,当时能融入体系的歼-10还在难产,发动机死活搞不定。中国空军一琢磨,光靠买成品飞机不是办法,得把生产线弄回来。1995年底,中俄签了个大单:22亿美元买200架苏-27的生产许可证。
俄罗斯人这次倒是挺实在,把能卖的都卖了。从图纸到工装,从材料到工艺,甚至连胶水配方都没落下。用业内人士的话说,这相当于把半个俄罗斯航空工业搬到了沈阳。但真到生产时才发现,老毛子的图纸错误百出,零件和模具对不上号是常事。最离谱的是,有些零件尺寸偏差大得能塞进手指头。
1998年第一批国产苏-27——也就是歼-11下线时,质量差到连空军都不敢要,只能拉回俄罗斯返工。俄罗斯专家看了直摇头,说中国想完全吃透苏-27的技术,起码得等到2014年。这话可不是瞎说,苏-27用的还是70年代的技术:980公斤重的雷达、算力还不如计算器的火控计算机、连GPS都没有的导航系统......
但俄罗斯人显然低估了中国航空人的能耐。到2003年歼-11B立项时,中国已经搞定了国产雷达、航电、导弹,连发动机都换上了自研的太行。新机采用玻璃化座舱、数字飞控,技术水平直接对标美国F-15C。最让俄罗斯人傻眼的是,中国不仅把钛合金比例提高到25%,还用复合材料把空重减了1.5吨。
不过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首批歼-11B交付后,故障多得能编成段子:发动机动不动就喘振、机翼蒙皮开裂、航电系统死机......最惨的是空1师,接装后基本处于趴窝状态。问题出在太着急国产化——新材料没经过充分验证就往飞机上怼,结果强度和寿命都达不到要求。直到2010年后,经过反复改进的歼-11B才算真正形成战斗力。
从1992年引进苏-27,到2010年歼-11B成熟,这18年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涅槃重生。如今再看当年俄罗斯专家的预言,倒成了个黑色幽默——他们以为中国要用15年消化苏-27,结果中国用这个时间搞出了歼-20。这就像老话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航空工业这条路,终究要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