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排雷英雄”杜富国,18年失去2眼2手获一等功,享受到什么待遇?
2025-07-29
我们今日所享的岁月静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人负重前行的结果。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为守护这片土地的和平与安宁。回望“排雷英雄”杜富国的事迹,这位在2018年感动中国的军人,以失去双眼和双手的代价,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体牺牲的致敬,更是对国家安全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诠释。
杜富国的成长轨迹,镌刻着军人世家的烙印。1991年11月,他诞生于贵州湄潭的一个普通家庭,却自幼受外公军旅生涯的熏陶,心中早早埋下了参军报国的梦想。2010年12月,19岁的杜富国如愿披上军装,奔赴云南边防。这身军装,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承载。他深知军人的使命,如同那句在军营中流传的“骡子精神”所言,无论面对何种艰辛,都应无怨无悔,全力以赴。杜富国不仅身体力行,在训练和任务中争先恐后,更在精神上不断充实自我。
即便高中毕业便投身军营,他仍坚持学习,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箴言,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彰显了他超越常人的远见和毅力。边境雷区的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长期以来,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受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地雷遍布,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云南麻栗坡县,李运忠的遭遇并非个例,他在自家草果地里劳作时不幸触雷,右小腿被瞬间夺走。同村的金良,同样在农耕时被地雷炸伤,双腿尽失。
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揭示了边境居民生活在恐惧阴影下的无奈。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却因地雷的威胁而寸步难行,甚至连放牧、砍柴都如履薄冰。孩子们天真烂漫,却也可能因一时贪玩而误入雷区,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这种日复一日的担忧,构成了边境人民生活的常态,也成为了杜富国和他的战友们义无反顾投身扫雷事业的根本驱动力。
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的扫雷行动,但由于地雷数量庞大、分布复杂,加之漫长岁月的风化侵蚀、地质变动,许多地雷已与树木根系缠绕,甚至因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改变位置,性质结构也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使得排雷工作变得异常艰巨和危险。以李运忠所在的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为例,全村两万多亩茶园中,竟有近半数是雷区,坝子村30年间,已有6人被炸身亡,8人致残。麻栗坡县天保镇八里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残疾人,村子里随处可见假肢和拐杖。
而在更靠近雷区的富宁县田蓬镇,甚至有一个令人心酸的“地雷村”,村里87个人只有78条腿,这组数据背后的沉重,足以震撼人心。当杜富国听闻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了解到在和平年代仍有同胞遭受战火遗留的苦难,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当第三次大规模扫雷行动的消息传来时,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请战书。这份请战书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自对人民深沉的爱和军人职责的自觉。
他深知,尽管自己力量有限,但每清除一颗地雷,就意味着减少一份危险,为当地百姓多增一分安全。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面对可能降临的巨大风险,杜富国在向父母报平安的电话中,选择了善意的“欺骗”,他不想让年迈的父母为他担忧,这份深藏的孝心,同样令人动容。
2015年夏天,杜富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名扫雷战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南边疆的雷区。他们的任务是漫长的,往往一个区域需要数月时间才能彻底清除。第一次亲眼目睹雷区村民苍老凹陷的面庞和残缺不全的肢体时,杜富国的内心受到了强烈冲击。那一刻,他心中更加坚定了信念:“一定要把这片雷场清除干净,还边境人民一片净土。”这不仅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他此后三年间,上千次深入雷区、排除2400余枚地雷和爆炸物、处理20余起险情的行动指南。
2018年10月,杜富国随队转战到云南省麻粟坡县的坝子雷场,那里正是李运忠等村民的家园。村民们对扫雷大队的到来翘首以盼,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们渴望能像常人一样自由行走,不再生活在恐惧之中。10月11日下午,一场本应按部就班进行的扫雷作业,却因一颗67式加重手榴弹的出现而变得异常惊险。杜富国与战友艾岩穿着厚重的防爆服,在陡峭的山坡上小心翼翼地前进。当探测器发出急促的“滴滴滴”声时,杜富国一眼辨认出那颗露出小部分的危险物。按照规定,他应向分队长汇报并等待指示。
在得到分队长的指令后,艾岩本想上前协助,但杜富国却坚定地对他摇了摇头,说出了那句广为人知的话:“你退后,离我远一点,让我来。”这句话,并非简单的命令,而是杜富国作为一名党员、一名老兵的担当与觉悟。在扫雷大队,新兵跟随党员干部脚印走是传统,而杜富国更是将这一传统升华为一种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他总是冲在最前,承担最危险的任务。加重手榴弹的威力远超普通地雷,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巨祸。尽管艾岩心中不舍,但他选择了服从。
他后退了两米,随即被一股强大的热浪和冲击波掀倒,防爆头盔飞落,双耳瞬间失聪。当他挣扎着回头看向杜富国时,映入眼帘的,是杜富国满身鲜血倒地的画面。艾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旧心有余悸,那种本能的反应和强烈的求生欲,让他在那一刻完全凭借意识行动,立即呼喊班长和救护人员。爆炸声震动了整个雷场,其他战友纷纷停止作业。杜富国的班长迅速赶到现场,当他看到杜富国双手动弹不得,面部血肉模糊,眼睛位置更是触目惊心时,短暂的震惊过后,立即通过对讲机呼叫救护。
杜富国虽然身负重伤,但意识尚存,能听到战友们的呼唤。担架很快抬上山,战友们小心翼翼地将他抬上担架,一路呼喊着他的名字,生怕他失去意识。杜富国后来回忆,爆炸发生时他正在清理手雷旁的泥土,一切发生得太快,根本来不及反应便倒地,全身麻木,感觉不到疼痛,只有战友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杜富国被送往医院,他的父母接到大队电话后连夜从遵义赶来。此前,他们对儿子所执行任务的危险性一无所知。当他们从杜富国领导口中得知儿子的伤情时,年迈的父母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双眼、双手尽失,生命垂危,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经过三天三夜的五次大手术,杜富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年仅27岁的他,永远失去了双手,双眼被摘除,大腿根部也有大面积创伤。这三天,他的父母寝食难安,为远在他乡执行危险任务的儿子牵肠挂肚。
为了杜富国的情绪稳定,领导、父母和医生曾商议隐瞒他的真实伤情,并准备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当杜富国情况稳定后,这些预设的方案都未曾派上用场。因为他内心清楚,那种地雷的威力绝非寻常,自己的伤势绝不会轻微。尽管心中充满悲痛,但他深知能够活着,已是上天的恩赐。他甚至反过来安慰神色悲痛的母亲,让她照顾好身体,家里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她操心。这份超越常人的坚韧与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杜富国的事迹很快通过媒体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在不打扰他休养的情况下,前来采访报道。杜富国的父母虽然心痛,却也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他们认为,在危急关头,杜富国选择保护战友,是军人应有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躺在病床上的杜富国,心却始终牵挂着那片尚未扫完的雷区。每次战友来探望,他总会追问雷区的最新情况。他将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雷神”,寄托着对扫雷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未竟的心愿。战友们则安慰他安心养病,承诺将剩余的任务完成。
2018年11月16日下午,在当地乡亲的注视下,数十名扫雷战士手牵着手,唱着军歌,走过那片曾被视为“生命禁区”的雷区。当鲜红的国旗在山顶迎风飘扬时,乡亲们的眼眶湿润了。这片土地,终于在排雷战士们的努力下,回归了平静与安全。杜富国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尽管他已无法亲临一线,但他的心愿,终究得以实现。
杜富国的事迹,使其被誉为“排雷英雄”,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群默默奉献的战士。2018年11月18日,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在军队中,功勋章的获取有着严格的标准:“三等功站着拿,二等功躺着拿,一等功家属拿”,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却道尽了功勋背后的牺牲与奉献。根据相关规定,对国家、人民有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方可记一等功。例如,2019年四川凉山救火牺牲的27名消防员被追记一等功;2020年英勇救助落水人员的战士王亮荣获一等功;2021年,在边防牺牲的陈祥榕、肖思远和王焯冉等烈士同样被追记一等功。
杜富国不仅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更于2019年7月31日被国家主席授予“排雷英雄战士”的荣誉称号。面对这些赞誉,杜富国却保持着清醒与谦逊,他表示这些荣誉并非他个人所有,而是整个排雷大队的集体荣誉,是所有为之流血流汗的战士们共同的勋章。这种不居功自傲的品格,更彰显了他高尚的军人情怀。
爆炸造成的伤痛,并未就此止步。杜富国伤势稳定后,转入重庆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接受后续治疗。疤痕反复发炎感染,身体中残留的爆炸碎片不断带来折磨,他经历了千余针的治疗,却从未喊过一声疼痛,甚至还能笑着安慰身边的父母和妻子。这种超乎常人的毅力,令人钦佩。杜富国没有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沉沦,反而将苦难化为前进的动力。他通过努力考取了贵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成人高考,成为一名大学生。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向残疾人群体讲述自己的故事,用亲身经历传递希望与热情,激励更多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国家对于像杜富国这样的英雄,也给予了最坚实的保障。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1-4级的残疾军人将由国家终身供养。对于分散安置的残疾军人,国家会发放护理费,其中因战、因公1-2级残疾的护理费可达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3-4级残疾为40%,因病1-4级残疾为30%。所有治疗费用均由国家报销。除了丰厚的抚恤金和护理费,杜富国在日常生活中还能享受到多项优惠政策。对于杜富国而言,这些物质上的保障并非最重要的,他心中最渴望的,是能够重回战友身边,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他每天坚持康复训练,这份执着,最终得到了回报。
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杜富国荣获“八一勋章”,这是中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国家主席亲自为他颁发了这份至高无上的勋章。同年10月中旬,《解放军报》发布消息,杜富国正式归队,回到了本职岗位。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意志和贡献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伤残军人的巨大鼓舞。2023年1月27日,杜富国的孩子出生,英雄的血脉得以延续,也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大队,自2015年启动行动以来,共清扫了113块雷区,总面积高达81.7平方公里。这群无畏的扫雷战士,手持扫雷器,将57.6平方公里的危险彻底清除,并对24.1平方公里进行了永久封围。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们日复一日的汗水与付出,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与安宁。他们的工作,不仅消除了现实的威胁,更重塑了边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杜富国的故事,是无数无名英雄的一个缩影。在和平年代,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享受幸福生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站在边境线上,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抵挡住每一分危险,将安稳、幸福的生活留给我们。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不应被时间磨灭,而应永远被铭记。
深入思考杜富国的事迹,我们不禁要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能有更高效、更安全的排雷技术出现?传统的扫雷方式,依赖于人工排查,效率较低且风险极高。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技术以及新型探测材料的进步,排雷技术正迎来革命性的变革。例如,机器人排雷系统可以搭载高精度探测设备,替代人工进入雷区进行探测和清除,大大降低人员伤亡风险。无人机侦察可以利用高分辨率相机和热成像技术,对雷区进行初期勘测,识别潜在的雷区分布。高能激光或微波技术,在理论上甚至可以实现对地雷的远程销毁。
未来的排雷工作,将更多地依赖智能化、无人化设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的作用会被完全取代。关键在于,如何将先进技术与人的智慧、经验相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安全、高效的排雷体系。此外,我们还应关注排雷英雄们在退役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杜富国的事迹虽然感人,但他的伤残是真实且永久的。国家虽然提供了优厚的抚恤待遇,但对于像他这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社会各界是否还能提供更广泛、更细致的关怀?
例如,除了物质保障,心理康复、职业培训、社会融入等方面是否也能得到更多支持?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英雄的福祉,更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奉献者的尊重与回馈。他们的故事,不应只停留在感动层面,更应转化为全社会对英雄的持久关爱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层思考。
杜富国的“你退后,让我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凝结着军人对战友的深情,对使命的担当,对人民的忠诚。它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思考和平的来之不易,思考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在当今世界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背景下,杜富国精神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不要忘记那些在幕后默默守护的人们。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是国家安全最坚实的基石,也是民族精神最闪耀的华章。
最终,我们能够看到,杜富国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体英雄的传奇,它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展现了中国军人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崇高品质。他的归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康复和回归,更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延续和力量的凝聚。而他的家庭新生命的诞生,也为这个英雄的故事增添了温暖和希望,预示着英雄精神的代代相传。通过杜富国的事迹,我们得以窥见和平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也因此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这份对和平的坚守和对生命的敬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呼唤着更多的人关注边境地区地雷问题,呼唤着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清除地雷隐患,让战争的阴影彻底从地球上消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一个没有硝烟,充满和平与希望的世界。杜富国,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战士,以他的亲身经历,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丹心与博大情怀。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