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当游戏成为现实议题角斗场,玩家为何总被“政治正确”击中?

2025-08-09

你玩过那种刚点开游戏没五分钟,突然脑袋“嗡”一下,直接把你拉回现实的吗?

诶,还真不少。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年头一说“游戏里有点政治”,评论区就炸锅,KOL们分分钟上演终极互怼,玩家群体仿佛一下从2002穿越回冷战,谁也不肯先放下手柄。

为何这个二次元、三次元交错的虛拟世界,总是躲不过现实里那些或明或暗的政治大锤?

明明只是想开心地玩两把,为啥总有人觉得自己被“政治正确”硬生生拍了脑门?

这问题是真绕,咱今天不妨唠一唠,掂量掂量这里头的玄机——到底“游戏+政治”这个配方,什么时候能成为加分大招,什么时候又反手变成“踩雷神技”?

哦,先别急着站队,咱们先来回放几个“名场面”。

比如别的游戏还在斗法取剑,这边《奇异人生 2》直接开门见山:墨西哥小兄弟,因为移民身份在超市遭遇盘查,邻居写纸条低头教训你爸,警察一紧张二话不说就先上膛。

你一边操作角色,一边刷他们和朋友的聊天记录,“总统怎么可能上台啊?”、“天啦噜,真要是那样我可活不下去。”

飚着“公路+超能力”的设定,这剧本不带掩饰地用现实难题做底色,让玩家操控的,不只是走路跳跃,更是一路“硬核”体验什么叫边缘人生。

哪怕道具槽里塞满超能力,也难逃路上冷不丁就被社会偏见卡住。

这画风,和早些年大厂们小心吐槽网络暴力、家暴、自杀,羞涩谈“少数群体”的套路全然不是一个气场。

Don’tnod,敢把“一切都是政治”这种台词正大光明安进玩家耳朵里,几乎算是头铁派的典范。

奇怪了吗?

有点。

但神奇的是,这类直接溅出政治火花的作品,口碑倒是相当OK。

哪怕本就不是宽容粉的骨灰玩家,早被LGBT主角筛走一批。

剩下的,大多能安安心心看主创讲故事,哪怕“讲的是边缘人的辛酸”,也愿意点头说一句“真实”。

这算是一种啥默契?

说穿了,玩家知道自己是在玩一个自带议题标签的游戏,就像有些人总爱追独立电影,哪怕题材边缘,也许就是冲着“观点”和“体验”买单的。

它能容纳“不同声音”,也给看客们留了充足的心理缓冲区。

可叨回头,你把手游圈、PC圈里那阵风头最劲的主流大作摊开看看,类似案例反倒成了例外。

不信?

一起回忆下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游戏女将风暴”。

那年《全面战争:罗马2》在Steam直接被差评炸翻天。

啥原因?

古罗马那么多女兵,完全不符合“历史语境”。

弹幕飘满了“女权纳粹”,“为什么要让我在乔治·R·R·马丁的中世纪地图里被多元化教育?”,还有一票“我就是玩个游戏解压,不想被政治内容追着堵门”。

同理,《战地V》预告女主二战活得比钢铁侠还硬核,直接劝退半个预约队伍,“我玩的是战略,不是‘女权改编’的二战,你劝我行善,我不劝你剧透”。

《最后生还者2》女主和女友Kiss那一秒,字幕区立马冲出“强行政治”,“你们就是为了满足那群特定人群,不是为最广大玩家服务”。

是不是都有点既视感?

有些朋友明明一边打着游戏、喊着“逃避现实”,一旦看到和自己三观不完全对口的桥段,立刻原地爆炸,恨不能把策划拉出来打一顿。

其实说好听点,他们在意的不是“现实”,而是“处处有人想通过娱乐灌输新价值观”,动了自己的身份安全感。

很微妙?

真的不只是你觉得。

说到底,做游戏的一波人,有的天生勇气爆棚,“艺术表达第一,商业输一边”;有的人揣着算盘,不语争锋但紧盯利润,总想做到铁板一块“什么群体都不怼”。

于是变成这样:

一部独立游戏只要提前声明“哥们这个故事有点社会议题哈”,玩家如果真不适应,可以直接“跳过”。

哪怕“题材过火”,也没人会冲去骂“强制政治”啊。

《1979伊朗大革命:黑色星期五》,双脚踩在伊朗革命十字路口,玩家不是单纯决定推进剧情,而是每一个选择都要面临两难。

做导演的Navid Khonsai毫不掩饰,他想用游戏凝结那个人人选择艰难、历史与私人情怀杂糅的现实世界。

甚至能让你惊觉——原来互动叙事还真有点教育味儿,有时候比纪录片更具颠覆性。

再来一个,《请出示文件》,一秒让你摆在边境海关柜台,每天盯着各种真假证件,看着新闻里东欧国家危机四伏,政策说变就变,乘客可怜巴巴地递文件——

你一边玩,一边汗毛都起来了。

每个文件、每个举动都仿佛在考验你的良知。

其实这种“道德拉扯”并不晦涩,“啊,游戏也不是一味强灌观点”,你自愿接受,愿意被情节带着思考。

没人出来跳脚骂“别给我竖政治人设”。

独立标签天然是最牛的免死金牌,一语道破就是“你来玩,就是来体会甚至讨论这种内容的,不愿接受的干脆不下单”。

讲道理,双方都自愿,效果当然喜人。

啥时候风向骤变?

主流大作一脚踏进“敏感地带”,舆论浴火重生。

大厂怕啥?

不是怕有人吵,而是怕一边要顾及投资方、发行方、全球玩家,另一边要靠高热度蹭文化时事,但绝不能砸招牌。

所有人都怕选边站。

你看那些年,育碧《孤岛惊魂5》,反派直接是美国本土“邪教”分子,预告出来评论立马炸裂:“美国作为反面?你们是不是反美?”

育碧定场子:“我们不是在做任何政治声明。”

Square Enix《杀出重围》,压根脱胎自现实社会种族分隔,反复强调“咱们主打科幻,就是科幻,你想歪了”。

B社《德军总部》,打纳粹老爹都怕被说“思政”,赶紧补一句“没啥特别立场”。

连《底特律:成为人类》,主线明里暗里全是添加政治隐喻,开发者最后还要加:“我说的是仿生人,你咋想都行”。

这是怕丢饭碗?

说对了一半,生怕触霉头才是真的。

站在娱乐公司角度,那些谁见谁怕的“危机公关”价值太高,一不小心产品掉进“口碑地雷区”,几千万美元说没就没,他们自然宁愿呼吁“大家怎么理解都行”。

主流玩家喜欢干嘛?

大概率不是“包容多样/思想先锋”,而是一身铁骨“娱乐至死”,但凡感觉被“说教”,一秒反弹。

别问“哪个群体声音最大”,单看那些眼熟的论坛,也能明白。

其实每个玩家骨子里都有一点逃避主义,觉得玩游戏就该是一种舒适区,最大公约数绕开现实刺儿头。

但乐子人归乐子人,现实里往往“逃避”本身也很政治。

感叹一句:我不是不让讲政治,而是我不想见到和我有分歧的政治。

慢慢地,保守派联盟自己壮大,有组织有纪律往Steam、Reddit等平台发声。

怒怼“多样性代表女角色”,痛斥“过度自由派创意”。

你说是极端不多见?

经历过一轮轮“玩家门”,你就会懂那简直是跨时代的社群动员。

很残酷,也确实能看清楚用户成分比你想象中要保守/传统得多。

玩家想让游戏世界,永远别醒。

大公司想让产品风平浪静,利润最大化。

能给大家兜住不出事,谁还考虑所谓“深度价值观”?

慢慢学起好莱坞,大片好卖,危险戏稳住,几十年照骗。

那回过头来,跳出所有游戏人共同焦虑,咱们再问一遍,这路数到底有没出路?

哪天逃避主义还“潮”吗?

很可能已经OUT了。

试图把所有政治抽离掉的做法本就是妈妈再也不认识的牛角尖。

你以为镜头拉远、台词卡死、角色路人感都是中立,实则全都包含了现实某种偏见和认知框架。

光是将99%主角画成白人直男,已经是一种潜台词政治了。

PCGamer一次内部讨论,编辑们发现,只要是带有女同/少数派出场的游戏,总比那些大谈核战争/间谍政治的讨骂多几个量级。

很多人在反感LGBT镜头,但没人觉得扮演恐怖分子的CS就是“政治表达”。

这里面的双标和情绪阈值,实属有趣至极。

那开发者怎么办?

真的放弃表达和讨论吗?

其实也并不。

你看11bit工作室,做了《冰汽时代》、《这是我的战争》,反战、反极端、反割裂,“我们又没想评价谁,但你不妨多想想‘选择’背后可以有多少版本”。

顽皮狗那些年早就让主角出柜,玩家还是有人不买账。

最终归根结底,玩家乐于接受自己舒服的设定,一旦遇到与己有冲撞的价值,掀桌暴走。

这也是玩家社群自找矛盾的豪横。

哪怕所有人都想参与联机时的友情共战,也不能阻止彼此三观的冲突。

回头想想,那些有意植入思考议题的游戏,最后往往被最该“感化”的圈外人自动排除,他们甚至只是还没上车就溜了。

于是,“游戏照见世界,但不是改变世界的万能钥匙”。

想劝服谁,还得看门路。

或许未来,能卷土重来的表达方式,是“柔和渗透”。

别硬塞大道理,讲一个错综复杂、即便视角对换也能体会苦涩的故事。

比如说,《巫师》系列的民族纠纷、家族悲剧,从不“站队”,玩家操作间擦肩而过就哀愁填心头。

生化奇兵机械碰撞极权和个人意志,表面是射击,骨里是讽刺。

《监狱建筑师》让设计者和囚犯角度不断切换,无形中让玩家反思体制和人性。

也许通过剧情机制的叠加和互动,巧妙地将“需要你多想一步”的议题渗入大脑,这才是游戏更高阶的表达艺术。

换个脑洞:“为啥还要玩这种危险游戏?”

小岛秀夫多年前有一段话很经典——

“过去满世界都在反核,现在没什么声音了。如果连娱乐也丢掉批判勇气,大家的未来可咋办?”

娱乐不是等于无害,游戏也可以是成年人的反思场。

市场要求、营收考核不代表我们要一直做鸵鸟。

也许,要做一款能让人在关掉电脑后依然回味无穷的游戏,就是不躲不逃,勇敢面对现实和争议。

所以说,游戏到底该避开政治,还是反过头主动拥抱?

你觉得哪个模式能让游戏活得更长,或者才是真正的“娱乐精神”呢?

欢迎评论区爆梗——别说你不曾被哪个游戏里的某句台词戳中灵魂。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