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繁花》编剧秦雯深陷舆论漩涡:秦雯新录音曝光,嘲讽陈道明吐槽游本昌,名利场背后的真性情与行业沉疴
2025-10-08
近日,随着《繁花》编剧秦雯与渐冻症编剧古二之间的纠纷持续发酵,一则长达4分钟的录音将这场争议推向高潮。录音中,秦雯对陈道明、王家卫、游本昌等圈内人士的私下评价逐一曝光,不仅暴露了影视行业生态的隐秘规则,更引发公众对编剧署名权、创作伦理及名利场文化的多重拷问。
据古二晒出的录音内容,秦雯在《繁花》筹备期间曾多次借陈道明为自身造势,后又因合作未成转而暗讽其“土气”“虚荣”。她向王家卫暗示陈道明“努力拗洋气”,实际是“被吹捧惯了”;提及陈道明为装文化人让助理买书却未翻阅时,更直言其“故作高深”。而面对王家卫询问“男演员中最有墨水者”,她直言“不觉得是陈老师”,并调侃其与靳东的相似性,被网友批为“过河拆桥”。
更引发争议的是,秦雯对游本昌的“蛐蛐”式评价。她称游本昌“利用信佛立人设”,并吐槽其频繁追问剧情“像缠人的丈夫”,而实际上游本昌的角色台词由古二用沪语创作,与秦雯并无交集。录音中,她甚至背着王家卫八卦其私生活,被指“将导演视为情绪垃圾桶”。
此次风波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古二已多次爆料称自己作为《繁花》核心编剧之一,不仅未获署名,还被迫承担王家卫生活助理的工作,月薪仅3000元,且自费查资料无报销。而剧组回应称“片尾字幕已署名2000余人”,但网友对比发现,秦雯作为唯一编剧独享荣誉,其他贡献者仅以“责任编辑”“文字编辑”等模糊头衔出现。
这一现象折射出影视行业长期存在的“署名权剥削”。业内人士指出,名编剧常通过资本运作或人脉垄断署名,而新人编剧即便贡献核心创意,也可能沦为“隐形人”。《繁花》商战戏被赞专业,但古二称其框架由自己搭建,秦雯仅填充情感线,导致观众对剧作风格割裂的质疑。
录音曝光后,“白玉兰奖该退奖”的呼声高涨。网友翻出秦雯领奖时“写了102万字剧本”的发言,嘲讽其“字数是量,质量是质”。与此同时,王家卫被指“教洗稿”“纵容霸凌”,其过往作品如《花样年华》的原创性亦遭质疑。
行业观察者指出,此类乱象背后是资本对创作话语权的操控。名导、名编通过资源垄断压制新人,而平台与奖项机制更倾向流量与资本,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古二自费创作的剧本被剧组无偿使用,维权却因行业壁垒举步维艰。
面对舆论压力,秦雯于9月20日发声明称“署名不实、霸凌”等为谣言,并已启动法律程序。剧组亦回应称“片尾字幕是对两千余名工作人员的致敬”,并承诺公开前期筹备内容。然而,公众对“两千余人名单”的真实性存疑,认为此举难掩核心创作归属争议。
秦雯事件绝非个案。从《我的前半生》的“独立女性”争议到《流金岁月》的改编博弈,编剧行业的生态痼疾始终存在。当创作沦为资本游戏,艺术表达便难逃异化:编剧为上位拉踩同行,导演以“指导”之名行剽窃之实,演员借人设收割流量……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个体,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正如网友所言:“本子烂了,再牛的导演演员也得扑街。”若不能从机制上保障原创、尊重创作者权益,类似闹剧或将不断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