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真是意想不到,俄军的诱敌战术失败了,导弹部队几乎一夜清零
2025-10-09
2025年9月,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地区的莫尔基诺训练场发生了一场令军事观察家震惊的袭击。 一支俄军伊斯坎德尔导弹部队在深夜被乌克兰无人机摧毁,现场火光冲天,6辆导弹发射车、1辆“铠甲-S1”防空车化为废铁。 初步估算,俄军损失超过1.3亿美元,乌军动用的仅是总成本不过几万美元的廉价无人机。
俄军诱敌战术的失败
战前,俄军试图在哈尔科夫至苏梅州北部边境设下圈套,通过“海雕-30”侦察无人机引诱乌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或“海马斯”火箭炮暴露位置,再由隐蔽在俄境深处的伊斯坎德尔导弹实施精准打击。
乌军并未落入陷阱,反通过多重情报手段锁定了俄导弹部队的隐藏位置,莫尔基诺训练场仓库距离前线约400公里,本是俄军认为万无一失的后方基地。
俄军的战术依赖传统重火力思维,其侦察-打击链条呈线性结构:前端由无人机监视战场,后端由导弹执行远程攻击。
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达500公里,可覆盖乌军纵深目标,且单枚导弹成本低于一辆T-90M坦克,被视为性价比极高的打击工具。 这一体系存在致命弱点:导弹部队需要固定后勤基地进行补给和维护,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编制庞大,包括发射车、运输车、指挥车等数十台车辆,难以完全隐蔽。
乌军正是抓住了这一漏洞
他们通过西方卫星网络对俄乌边境实施高频扫描,对比高清图像中的细微变化(如车辆轨迹、仓库扩建痕迹),逐步缩小可疑地点范围。 乌军还结合自身遭导弹袭击的位置,反推俄军发射阵地的可能活动半径,并辅以当地民兵或双面间谍的情报交叉验证。莫尔基诺仓库的坐标被精准锁定。
9月的一个夜晚,14架乌克兰无人机悄然逼近莫尔基诺训练场。 这些无人机单价仅数千美元,部分机型基于民用FPV(第一视角)无人机改装,可通过4G网络远程操控。 它们低空突防,避开了俄军传统防空系统的雷达探测。 袭击发生时,俄军未部署针对小型无人机的干扰设备,导致“铠甲-S1”防空车反被摧毁。
现场照片显示,被炸毁的车辆残骸中清晰可见格洛纳斯导航系统天线,证明伊斯坎德尔发射车未能及时转移。 此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 2025年6月,乌军曾发动“蛛网行动”,通过隐藏在货运卡车夹层中的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纵深地区的4个空军基地,摧毁至少13架图-95等战略轰炸机。
该行动中,乌军利用俄罗斯民用物流网络和本地SIM卡操控无人机,凸显俄军后方管理的松懈。
单向透明正削弱传统装备的优势
西方商业卫星每天对交战区进行多次成像,分辨率可达0.5米以内,任何大规模部队调动或装备集结几乎无法隐藏。 乌军通过AI分析卫星照片,自动标记俄军装备聚集点,大大缩短了目标发现周期。
俄军虽试图通过分散部署和伪装应对侦察,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需定期返回基地补充弹药和燃料,其活动规律仍被乌军掌握。 2024年俄军莫罗佐夫斯克空军基地遭袭时,弹药库集中堆放、缺乏加固机堡的问题暴露无遗,乌军仅用少量无人机便引发连环爆炸,摧毁多架苏-34战机。
2023年夏季反攻失利后,乌军转向非对称作战,优先使用低成本无人机打击俄军高价值目标。 例如,FPV无人机在前线大量应用,士兵可手动操控其对坦克、步兵进行精准攻击,单次成本不足千美元。 这种战术虽无法决定战局,能有效延缓敌方攻势、破坏后勤节点。
2024年5月,俄军通过电子干扰和诱饵弹诱骗乌军“爱国者”防空系统暴露位置,随后用弹道导弹摧毁多个阵地。 同年6月,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实施“诱敌围歼”,佯装撤退引诱乌军深入,再以炮火覆盖造成乌军近万人伤亡。 这些案例说明,传统军事力量仍能通过战术调整反制非对称攻击。
根据现场图像和分析报告,至少六辆基于MZKT-7930底盘的导弹车辆和一辆卡车完全焚毁。专业分析团队评估确认,乌军成功摧毁了一台9P78-1发射车和五台9T250运输装载车,这些正是“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应负责区域防空的一台“铠甲-S1”防空系统也在这次袭击中受损,未能有效保护其本该防卫的目标。该训练场作为俄罗斯第1导弹旅的驻地,不仅存放重要装备,还是俄罗斯特种部队和私人军事公司(包括瓦格纳集团)的训练中心。
此次行动展示了乌克兰在无人机作战方面的显著提升,能够使用低成本无人机对俄军纵深高价值目标造成重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