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低空经济爆发,储能持续高增,半导体迎国产替代

2025-10-10

每次聊到“10倍股”,隔壁股票群都刷屏,谁不想抓住那只能翻好几番的牛股呢?不过,回头想想,上一轮风口很快就溜走了,新的机会总是藏得不太好找。要说2025年这行情,A股里那些起飞的赛道还真有点玄机。到底“10倍股”会藏在哪,难道还要猜天意吗?抱着这个疑惑,咱不妨一块儿抽丝剥茧,一步步扒一扒那些已经被官方、市场轮番加持的热门领域,看看能不能从里头掏出点靠谱的思路,顺带给投资者点启发和警醒。

说到A股往年的牛股,老股民都能一口气甩出几个名字:茅台、剑桥科技,谁不是踩准风口、背靠消费升级或AI爆发一路狂飙。走到2025年,盘面没以前那么疯,但新机会正慢慢浮出水面。大家盯着的,无非就是政策有支持、技术能突破、行业到处开花这种“黄金组合”。话说回来,哪里能挖到下一个10倍黑马?这才是投资人关心的终极问题。不吹不黑,咱先甩个核心矛盾:难道仅靠政策导向就能选出10倍股吗?又或者是不是有些血汗黑科技,才是真正的发动机?谜底到底藏在哪呢?先别急,下文带你细抠三大热门赛道,看这“10倍基因”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先聊低空经济。以前说“打飞的上班”,大家都是按个段子听笑话,谁能信真要搞大规模飞行器通勤?不过这一年气氛变了。国家直接把低空经济写进民用航空法,要让它在法律层面扎下根;地方更是上杆子,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开绿灯,审批和基建加速跑。你想想,政策这力度,基本上明写着“快来抓机会”。市场规模也忒夸张,2023年5000亿元,到2025年预计能哐当冲到1.5万亿,两年干了三倍增量,放在A股历史上都不多见。搞产业链的都知道,上游飞行器制造、下游场景运营这两个环节像挖金矿一样人人抢。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去年开得直接爆了,三百家企业杀到场,一下签400多笔大单,特别是沃兰特航空17.5亿美元的跨境订单,狠狠刷了一把行业存在感。如果说原来大家对“飞的”还有点半信半疑,现在需求已经砸到脸上,谁能裹挟这波热浪,赢面就大了。

再瞅瞅沃兰特航空,国内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代表,量产能力让很多同行看着流口水。它家的“VA-1X”,续航300公里、载重500公斤,硬件性能对着国际高端品牌都不差。2025上半年新增订单超过800架,其中国际订单占了62%,海外营收同比猛涨三倍不止。最关键的一步,是它跟中国电科合作搭上“天卫”空管系统,成为国内首个拿到国家级空域安全认证的eVTOL企业,说白了以后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凡是讲入口票的,都躲不开它一张“通行证”。别看还没上市,这步棋其实已经把先发优势敲定了七八成。

但有意思的是,下游还有个“小透明”深谋飞行器,低调得出奇,技术却猛得让同行一个比一个后悔没早买它家股票。刚发的“星玲1000H”氢混动力飞行器,一出厂就是1000公斤载荷、连续干6小时,把行业里原本超不过4小时的天花板直接干碎。2025年中报甩出营收同比暴涨180%,订单里风电巡检的业务占据四成五,还勾搭上国家能源集团签了三年服务合同。人家自主研发的倾转涵道风扇技术,拿下23项核心专利,遇到救援与物资投送场景几乎没有能叫板的竞品。

不过这条路也不是谁都能跑得顺,短板明显。基础设施还跟不上节奏——停机坪、充电桩数量太少,现实里真要无缝覆盖还得挨年等;空域管理机制也还在搭建,场景落地速度可能不如预期那么快。说白了,就是“风口很大,路还没铺完”,懂行的得看长远。

转场瞧瞧新型储能这边。懂点行情的都知道,最近两年储能政策砸得比雨还密。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到2027年,要把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推上1.8亿千瓦,粗粗一算直接带来至少2500亿投资。这2025起步年,行业预计增速在50%以上,电化学储能占比提上80%,标准主力赛道明码标价。而且现在产业已实现自我造血,场景落地速度嗖嗖的——光储充电站、虚拟电厂这些项目纷纷落地,数据实实在在:2025上半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同比涨72%,工商业储能项目回报率冲上15%以上,挣钱能力一提升,市场和企业都蜂拥而至。

阳光电源算赛道里的巨无霸,2025中报储能业务营收98亿,同比猛涨65%,全公司营收里储能板块占比拉到38%。液冷储能系统全球份额22%,简单说全球卖的五套里有一套来自阳光电源。东数西算相关工程也被它包下几个大单,合同超30亿;海外市场更是“左右开弓”,欧洲18%、东南亚25%,不管哪里市场都能插旗。

中科曙光玩的路子颇有新意,把AI算力与储能技术当双核混搭,智算中心储能方案出一款爆一款,让数据中心能耗直接降三成。对这些烧钱主儿,能省就是多赚。2025上半年AI服务器收入占35%,超过六成定制机型搭了储能模块,还圈到江苏、安徽两个虚拟电厂项目合同。靠着中科院爹系技术,一口气把电池管理系统的壁垒拉高,毛利率比行业平均高六个百分点,储能圈里能做到这一步的,还真没几家。

但储能这趟车也不是风平浪静,风险还得说两句。最怕电池材料价格飞天,要是锂、钴啥的一涨价,企业利润分分钟被压扁;另一个系统性风险,就是玩家越来越多,卷得厉害,价格战说打就打,后续收益能不能守住,还得人自己操心。

至于半导体材料赛道,那才叫真正的老“大难题”。这些年“卡脖子”的话题都快被说烂了,2025年总算盼到国产替代速度提档。国家十五五规划往里砸3000亿,号令国产化率要胀到七成,全球市场规模也朝着890亿美元狂奔。近两年行业的格局很明朗——高端硬件要突破,中端产能要放量。先前被国外死卡的12英寸硅片、EUV光刻胶,国内逐渐摸到技术门槛,沪硅产业与安集科技成了细分领域的扛把子,硬生生地打开了国产半导体材料的新空间。

沪硅产业干起来是真得劲,12英寸硅片良率搞到92%,这条生命线谁都明白,良率每多一分,产能每多一片钱。过去国内60%~80%的良率已是极限,现在人家直接上到主流水平,还搞定量产。2025上半年出货量涨了95%,营收28亿,同比飙涨78%,高端产品占比从2024年的四分之一拉高到42%,签下中芯国际五年供货协议,还被台积电拉去测试供应链。谁都知道,能进台积电供应栏,就相当国际背书打钩了,国产替代这条路走得越来越扎实。

另外,兴森科技是有点黑马气质,专攻先进封装(ABF基板),这一块被日系企业垄断多年,国内能搞出量产线的屈指可数。兴森科技建成两万平米/月试验线,等于直接插手西瓜分蛋糕。2025年中报,封装基板业务营收暴增120%,占总营收30%;还跟华为海思联手研发Chiplet材料,3D IC堆叠技术拿下47项专利。先进封装开始加速,正赶在大趋势的转折之口,兴森科技倒真有机会捷足先登。

当然说到国产半导体也不能只盯荣光,风险随处可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钱烧进去不一定有成果;技术换代速度快,一波没跟上,前头的投资就可能打水漂;再说大环境,地缘政治一旦出事,供应链断掉分分钟就得掉队。

把这三条热赛道并摆一桌,发现这些领域的共同点都很扎眼:一是政策有靠,官方是真金实银地发力,不是嘴上喊口号;二是行业本身增速超过两成,成长空间拉得很大;三是国产替代空间大,有千亿级别的高增量机会,只要能过技术关就有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选牛股其实也不复杂,赛道-公司-时机三步走:赛道看官宣、公司瞧研发投入跟市占率,时机就选估值低、利空释放过的时间点。

还得提醒一句,哪怕全盘分析得八九不离十,没有哪个领域是稳赚不赔的。市场随时有黑天鹅,技术突破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拖延、竞争加剧……这些风险都要提前买稳心理预期。说到底,投资得看长期,别一味冲短线,量力而行,才是抓住真正机会的唯一途径。

你怎么看2025年那只潜在10倍黑马?是低空经济、储能,还是半导体材料,谁更值得下重注?或者你有不一样的赛道发现?欢迎留言讨论,爱聊股的快来,一起挖掘下个大机会!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