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民国浙军元老陈仪的失误,三掌军权都未建立自己的浙军集团

2025-07-18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里的老前辈、浙江军队的领头羊陈仪,在台湾被蒋介石特别安排的法庭,以“想背叛”的罪名给杀了。早在1948年,陈仪当浙江省的老大时,看着国民党越来越不像话,就琢磨着带着乡亲们一起起义,投奔新中国。可惜手上没兵,他就想拉像儿子侄子一样亲的汤恩伯一起反蒋,结果却被汤恩伯给出卖了。起义失败后,他被革了职,还被抓起来,最后就这样牺牲了。

说白了,陈仪的起义没能成功,主要就是因为手里没有自家的亲信军队,只能盼着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反水帮忙,这等于是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一个不确定的人。虽然他算是浙军的老前辈,但以前的浙军势力早就没了。其实陈仪有过三次大好机会,可他因为太过小心谨慎,都给错过了。

陈仪头一回手握兵权,是在1923到1924年间,江苏和浙江的两位大佬齐燮元和卢永祥打了起来,这场江浙大战引来了福建的孙传芳。他带着军队从福建杀进浙江,打败了卢永祥后,就顺势占了浙江。1924年9月,北洋政府还正式封他为闽浙巡阅使,管着浙江的军务,这就算是官方认证了他对浙江的统治。孙传芳是山东人,为了坐稳位子,他特地请了些在日本的士官学校同学、浙江老乡来帮忙,比如请了蒋百里当总参议。陈仪呢,他早在1912年就在浙江都督府管军政了,还在日本学了好多年军事,加上孙传芳接手的那浙军第一师本来就是浙江的老部队,所以就让陈仪当了师长。这就是陈仪头一回带兵,他管的第一师有两个旅,第一旅的头儿是石铎,第二旅的是徐震方。

石铎来自浙江温州,他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五期学成归来,当过北洋陆军的多个官职,像队官、标统、参谋官、协统,还做过混成旅的少将旅长,是浙军里的一位老资格将领。

徐震方老家在浙江金华,具体怎么开始的不清楚,但大概和石铎一样,都是在浙江的军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

陈仪仗着自己名声在外,还是浙军的老前辈,在浙军第一师很受欢迎。他跟着孙传芳,打败了张宗昌的部队,攻下了徐州,队伍也因此壮大不少。

1926年,国民军开始北伐时,陈仪的态度变了,他老劝孙传芳跟南方的国民政府联手。他还收到了国民政府给的十九军编号和蒋介石亲手写的信。这让孙传芳觉得陈仪心里有鬼,连孙的部下都觉得陈仪带的浙军不靠谱。于是,孙传芳的手下孟昭月和王淼带兵进了杭州,把浙军一师在杭州的一个团、骑兵营等都缴了械。陈仪让部下别反抗,结果他自己也被抓起来送到了南京孙传芳的司令部。后来,有人替陈仪求情,孙传芳就把他放了,让他去了上海。浙军第一师剩下的部队驻扎在绍兴,看到形势不妙,为了自保,1927年1月宣布投靠国民政府,改编为第十九军,还拥护陈仪当军长。但没多久,他们就被孙传芳的周荫人部打败了,全军覆没。这时候,陈仪还在上海呢。北伐军打败孙传芳后,想让陈仪去当江北宣慰使,收编浙江的孙传芳残部。可陈仪压根没去上任,自己放弃了重建浙军的机会。就这样,陈仪的浙军第一师这个军事集团就没了。

瞧瞧陈仪手下的那两位旅长现在咋样了,他们都已不再管军事上的事儿了。

石铎在1927年初的时候,就当上了黄埔军校办公厅的少将主任,还管着校务。到了1931年秋天,他又成了中央陆军步兵学校的少将研究委员,还在军训部当参事。抗日战争一打响,他就去中央军校带了第十四期的军官教育队,当上了少将副队长。可惜啊,1943年2月他就去世了。这一路,他跟着陈仪在国民党中央发展,专门搞军事教育。

徐震方这个人的信息不太全,但浙江的县志里提到,1927年嵊县的县长和1928年4月13日诸暨县的县长都是同一个人,名叫徐震方。推算时间,大概是在浙军一师被打败,国民革命军战胜孙传芳之后,徐震方就转到了地方政府工作。至于他后来怎么样了,有资料说,1934年1月25日红军罗炳辉部在沙县打了个大胜仗,消灭了卢兴邦的两个团,夏天时红军又打到了南平县的黄田、谷口附近,快逼近福州了,还绕道攻下了罗源县,在那时把县长徐震方给杀了。考虑到1934年1月陈仪当了福建省主席,再加上这个徐震方是浙江金华人,他可能就是以前浙江一师二旅的旅长,跟着陈仪在政府部门做事。

陈仪在1934年1月到1941年11月这段时间,再次手握大权。他当上了福建省政府主席,还兼任了福建保安司令、驻闽绥靖公署的头儿,还有第二十五集团军的总司令等好几个大官。这差不多8年里,他在福建就像是蒋系的小霸王,什么都管,从政府到军队,一手遮天。他名义上能指挥第100军、马尾港的海军炮台和队伍、海军陆战队的第二独立旅,还有福建全省的保安部队和警察。看起来风光无限,像是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但实际上,陈仪也就只能在政府那块儿说了算数,军队里他根本插不上手。

在说正规军这边,第二十五集团军其实就包括了第100军这一个军,它下面管着第80师、第75师,还有一个新编的第20师。咱们来瞅瞅这些军师长的背景经历。

陈琪是第100军的军长,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老家在浙江诸暨。他以前当过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2军80师的师长,还做过第三战区第100军的军长同时兼着80师的师长,后来又成了国民党第25集团军里第100军的军长。

李良荣,是福建同安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从1931年开始,他在张贞部下历任四十九师营长、三十六师补充团团长、一零六旅少将旅长,还当过教导总队华侨大队的大队长。到了1936年6月,他又成了航空委员会特务团的上校团长。抗战一开始,他先后担任过第二十七军四十六师的副师长、师长,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少将参谋,军政部第十三新兵补训处处长,最后还当上了第八十师的师长,同时负责福州的警备工作。

这两位军官,一个是第100军的军长,另一个是第80师的师长,他们都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经验老到,仅次于陈仪。他们率领的部队属于中央军,所以陈仪要想在他们的队伍里发展浙军力量,那是门儿都没有的事儿。

韩文英,来自河南阎庄镇的焦涧店村,他是第75师的师长。1920年,他加入了镇嵩军,在万选才手下当起了保镖。到了1927年到1928年间,他已经升为了团长。1930年春天,他又升为了少将旅长,跟着万部在柳河、商丘那块儿打反蒋战争。可中原大战一打完,他们输了,韩旅就归了张钫(伯英)的二十路军,韩文英呢,就成了七十五师的副师长,还兼着二二三旅的旅长。

1937年,第二十路军队被派到了抗日的最前线,由蒋鼎文来领导。但后来被顾祝同给合并了,韩就当上了七十五师的师长,还兼职厦门的警备司令。

第七十五师虽不是正规军,但它是镇嵩军的一部分,属于河南的豫军。尽管它正慢慢向中央军靠拢,和陈仪的关系也只是表面上的上下级,不过中央军和这些非正规军之间还是有隔阂。韩文英不受其他直属将领的待见,要是陈仪肯花心思拉拢他,比如提高他的经济待遇,再给他足够的尊重,那完全有机会在这支队伍里安插自己的人。

瞧瞧那个新组建的20师,它是由福建四个保安团在龙岩重新整编来的。说起来该算是陈仪的亲信部队,但实际上陈仪对它没指挥权。第一任师长是王继祥,1939年开始领导,他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学员。他之前在1932年当过第9师25旅50团的上校团长,1935年做了第80师少将参谋处长,1936年又升为了第80师238旅的旅长,不过这些经历里都没和陈仪打过交道。第三任师长温鸣剑,广东梅县人,他在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二期、陆军大学第九期都念过书,还去过美国西点军校。他以前干过第二十二师机械化团的营长、团长,第九战区独立第十五旅的旅长,还有第18军67师的副师长,1941年到1942年他当上了新编20师的师长,但这期间他和陈仪也没啥关系。不过话说回来,这部队是从保安团发展起来的,要是陈仪真想掌控它,办法多的是,比如在团长级别上安排几个浙军的老将,这事就成了。

黄珍吾,这位海南文昌人,曾是闽保安纵队的头头,他早年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后来还当过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队的领头,以及校长身边的少校副官。1926年起,他一路升迁,做过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二十师五十九团一营的营长、中校副团长,还当过第十八师政治部的上校主任。到了1929年,他又成了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少将主任,还代理过教育长的职位。1937年抗日战争一打响,他又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别动队的少将副总头头,还兼着福建省保安处的中将处长和保安副司令,以及福建剿匪的司令官。他也是校长的得意门生之一。不过,要是跟陈仪比起来,陈仪的官职大得多,完全能压黄珍吾一头,还在下面的保安大队里安插了不少浙江的将领呢。

还有一支队伍,是由海军马尾港的重要指挥官领导的炮台队伍和海军陆战队的第二独立旅,他们的头儿叫李世甲,是个福州佬。他1911年在烟台海军学校第六期驾驶班毕业,后来干过第一舰队的副官、练习舰队的参谋、舰长这些活儿。到了1929年,他变成了国民政府海军部的总务司司长,1932年又代理了海军部的常务次长,1934年还兼任了海军马尾要塞司令和第二旅旅长,1941年又做了闽江江防司令,在福建带着海军打抗战。这支队伍属于海军,是配合陈仪的,但陈仪管不了他们,必要时可以不管。

其实,陈仪在福建主政了八年,他手下的人基本都是靠职位带过来的。在福建,除了警察和民团归行政系统管理外,其他的正规部队陈仪都指挥不动。再说了,陈仪也没管过军队的人事任命,要是他管了这八年,怎么着也能培养出一批浙军的核心力量,至少能拉起一个军或者一个师的队伍。可惜啊,陈仪又错过了这次机会。

在1947年11月到1949年8月29日期间,他第三次手握军权,并且担任了台湾行政长官以及台湾警备司令部的头头。

台湾刚回到祖国怀抱时,派去了第六十二军(广东的军队)和第七十军(湖南的军队)去守卫。但后来因为国内打仗需要从台湾调兵,加上陈仪觉得这些驻军纪律不好,还要负担他们的所有开销,简直就是惹事精,于是他就顺水推舟,同意把他们调走了。

那时候,第七十军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到一九四六年底这段时间里待着的地方是台湾北部,具体在苗栗以北和宜兰罗东那边。到了一九四六年六月,他们接到命令,改编成了七十师,由陈颐鼎带队,并且开始招台湾本地的士兵,然后就去徐州了。

第六十二军在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到一九四六年八月期间,在南台湾和中台湾待了一段时间。他们在那儿招募了台湾士兵,进行整编训练后,就出发去了秦皇岛。

1947年,台湾发生了二二八事件,那时候,台湾驻军人数挺少,只有五千来人。他们包括一个陆军团、一个工兵营、三个要塞保卫大队和两个宪兵营。那个陆军团是21师的部下,要塞保卫大队归国民党海军管,宪兵营呢,则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的手下。虽然人数上看似五千,但实际上,陈仪真正能指挥动的,也就只有警察和自己的警卫队。

之后被调来镇压的二十一师,原本隶属于川军的唐式遵部下,由刘雨卿带队。他们三月抵达台湾,但仅仅待了五个月,八月份就被调走了,时间真是匆匆。

尽管这些部队起初是些非正规军,后来被整编得像正规中央军一样,但他们驻扎的时间不长,跟陈仪也没什么深厚的交情。所以,尽管陈仪在台湾待了两年的时间,却没能拉拢起任何一股自己的力量。

说说陈仪的心思吧。首先,军阀乱战那会儿,他就觉得浙军太弱,争地盘肯定不行。所以,当他有机会去收编孙传芳的部队,当江北宣慰使时,他就没想着再重建自己的浙军第一师。其次,到了国民政府中央工作,蒋介石挺看重他,给了他军政部政务次长,还代理军事委员会第二厅主任的高位,这让他挺知足的,也就不想在军队里搞浙军那一套,免得蒋介石多心。最后,他当福建省主席时,虽然手下都是黄埔军校出来的,但他因为蒋系的信任,面子上有光,别人也尊敬他。就像他枪毙了戴笠的心腹张超,戴笠都没敢找他麻烦,这让他觉得没必要急着建自己的武装力量。

所以,当陈仪打算起义时,才发现自己手头没有一兵一卒。尽管他在国民党高层混迹多年,还是浙军的元老级人物,但浙军在国民党军队里,跟程潜的湘军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正因为这样,他才铤而走险去找汤恩伯帮忙。说到底,这都是因为陈仪之前没有想着建立自己的军队势力,才导致了今天的困境。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