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电价为何越用越低?中国今夏用电暴涨引发魔幻现象
2025-07-26
谁也没料到,在烈日驱动下中国用电需求爆表的今夏,全国多地却上演了一幕“用得越多、反而越便宜”的魔幻场景。
江苏、广东等用电大省负荷创新高,电价却一跌再跌,直接颠覆人们长期以来对供需和价格的常识。
2025年这个夏天,天气热得不像话。
每天推开窗就是一股湿热裹着汗味,满大街都在晒。
谁家不是空调昼夜轰鸣?
甚至公司、地铁、商场,全员开启“速冻模式”。
用电高峰一浪接一浪: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比上月底猛涨2亿千瓦。
华东、南方电网屡破纪录,生活似乎全靠电力在续命。
可神奇的是,送来的却不是“电荒”或涨价通知,而是一次跌破想象的电价下落。
江苏电网2025年上半年的竞价均价390.66元/兆瓦时,比去年整整便宜了44块多,6月单月电价更是下探到312.8元/兆瓦时,和去年同期相比直接便宜近百元。
广东也在同步“跳水”,哪里遇到过这种边用边降价的盛况?
这剧情如果不是每天刷新闻都能看到,我绝不信。
你看这气势,供需关系完全颠过来:需求史上最旺,价格反而奔着历史新低冲,这不就是市场经济的“奇幻夜”吗?
这一幕,连家里最懂节俭的老人都头回听说——“用这么多电,咋还便宜了?”
其实,业内早有人注意到苗头。
广发证券几个月前的报告还预测,今年用电要回升,火力发电降幅收窄,新能源贡献越来越大,加上煤价往下掉,火电企业的日子能稍微好过点。
但涨价?
不现实了。
绿色能源崛起,让波动的火电只是个临时队员。
国家统计局很快给了“官方答卷”:电价大降,是绿电来的。
风能、太阳能日益攀升,全国绿电上网,供给就像塞满了水缸的水。
能上就都上,煤电都被逼得得让位,这下发电市场都宽松了,电价自然就下来了——和大家想象的“绿色通胀”完全相反,进化成了“绿色通缩”。
谁还敢说新能源只能带来涨价压力?
真是,世事难料。
身边朋友最近老爱调侃:前几年全世界还在吆喝“绿色转型要多贵”,现在好了,绿电本地化后反成电网“打折促销员”了。
你以为发的电多就能直接用得上?
可惜没有那么简单。
绿电供给一旦多,像江苏、广东这些地方,投标交易电量一大,价格随之往下走。
风大时风能多、晴天光伏发电大,结果午后和晚上电价走势完全变脸。
这种变化里,既有全球技术升级的背景,也有地方政府和电网企业的激励赛跑。
想象一下,加班结束回家,一进屋手机连上空调,新闻推送又是一条“负荷再创新高”。
家庭主妇、企业老板、电网调度员,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用电量暴涨的冲击,但讲真,很少有人真的理解支撑背后的科技和机制变革。
以前晚上还会担心拉闸限电的提前预警,现在反倒是“优惠多到用不完”。
情绪从焦虑变轻松,一种说不出口的宽心在慢慢扩散,连“节电”这个词也少了几分紧迫。
我记得两年前德国在朋友圈火过一次:新能源发得太猛,供电都“溢出”了。
有天晚上,电价居然成了负数——用电企业变成收钱大户。
2023年德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暴涨到170GW,占比直接拉爆。
结果呢?
市场上出现“负电价”——就是国家出钱让你用电,不用还浪费了。
这种场面,比中国“越用越便宜”还要极端,简直让人怀疑物理定律是不是没更新。
到后来欧洲多国电价波动都大到让人不敢下单,电网调度一晚上都睡不安生。
再看看美国加州,阳光超好,光伏在朋友圈里一路狂奔,每当中午太阳最狠时,太阳能发电量大得公共电网吃不消,电价好几次也跌进负区间。
可就算这样,太阳落山后,夜间又得靠传统方式补,价格曲线被活生生拉成了一个“U”。
我有个移民加州的远亲,笑谈他们夜里养成了“洗衣先算峰谷价”的习惯——半夜洗衣省不少钱。
你看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许很快就是常态。
说到底,电力市场原本就是瞬息万变。
中国这次“高负荷低电价”,表面上看像个悖论,其实是“新能源革命”直面的挑战和红利叠加的产物。
光伏、风电,越来越多地挤进主电网。
白天阳光一好,集体“上阵”,电够用还得廉价,传统的煤电压力大不说,整个市场结构正在重塑。
谁掌握住低成本清洁能源,谁就能享受到这一轮能源产业大洗牌中的“红利期”。
当然,这种极致反差也并非毫无风险。
电价长期低位,对老牌火电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把双刃剑。
盈利能力本就捉襟见肘,新能源狂飙突进后留下的“煤电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窄。
火电行业前两年还吃过燃料成本飙升亏的苦,眼下电价又跌,盈利修复虽有,但远没到“翻身”的程度。
市场上甚至有人担心,低电价能维持多久?
未来电力基础设施、储能设备、调峰调度的能力,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
央企国企做底的“蓄水池”够不够用?
但换个角度,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用电成本低”这无疑是件幸事。
无论是小家庭的电费,还是工厂车间的生产成本,都能被实实在在减轻负担。
只是,这份“电力红利”背后,其实是全社会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巨大投入,是无数电工、研发人员、能源监管者们一次用汗水换来的变革。
回头看,“绿色通缩”这四个字说起来不经意,落地到各个城市,却是每一户人生的真实体验。
夏夜街头,空调里的冷气和桌上的啤酒,背后是整个国家电力系统的演进。
电价之所以跳水,是因为我们有了越来越坚实的绿色基础,有了敢于创新的市场规则。
也许有天你会发现,曾经念叨的“能源短缺恐慌”悄无声息地消散了,只剩下自信和悠然。
只是,这一切终归是一场进行中的实验。
市场机制、调度手段、能源行业的利益平衡,每天都在博弈。
中国的电力市场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甚至可以说,每一轮“反常”都是前路的必经之痛。
一个朋友感叹:电价的这波下降,既像是绿能的胜利号角,也像警钟敲响:政策设计、基础投资、“电荒”与“电贱”之间还要打好多场智力仗。
回到生活,有时我会好奇,十年后看待今天的“用电旺季电价反跌”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
还是说,未来的家家户户都把绿电看作和自来水一样自然?
先不管远方吧,起码此刻,每个用电者都在毫无知觉中,成为一次历史转型的参与者。
这就是今年夏天中国电力的魔幻真实——在空调不停、用电暴涨的日子里,因为绿电革命,平凡人的生活和人类历史的进程都被默默改写了。
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分水岭上,而谁都没有真正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