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女篮半决赛失利,宫鲁鸣用人受质疑,日本队三分制胜
2025-07-29
中国女篮再一次在亚洲杯半决赛折戟沉沙,自家门口被日本女篮以9分羞辱。舆论滔滔,矛头直指主帅宫鲁鸣。球迷有怨,女篮有泪,舆论几乎一边倒——战败如斯,宫指导难辞其咎。诚然,中国队阵容不及巅峰,李月汝、李梦缺席,整体实力缩水不少,但对面的日本队也不复昔日荣光,正处新老交替,比上届还虚弱。纸面实力比下来,三战应皆胜,结果却是中国女篮再次感受何为“哑火”。
输球的罪魁,莫过于用人失当。宫鲁鸣固执倚重李缘,首发死守田中心,结果对方三分开花,单节21分,仅用李缘的低防写下一段传奇。宫指导心里估计还赌着气:你三分再准能准到哪去?我带“双塔”收拾你。果然,第二节“双塔”一上场,立马逆转比分,但日本主帅早有布置,下半场“双塔”乏力,胜负手就此折断。日本队三分如同点穴,只要中国队刚有反扑苗头,她们便三分制裁,你想翻身?没门。
细究中日女篮渊源,这既是亚洲篮球的“死敌”对决,也是心理暗战。朴赞淑退役后,韩国女篮失势,澳大利亚虽强势介入,但中日之争依旧是亚洲主旋律。中国球迷长久以来形成共识:只要能赢日本,哪怕决赛输给澳大利亚,也能“消气”不少。可惜历史就是“亮眼一刀”。近十年亚洲杯决赛,中日四度对决,中国仅胜一场。自2011年起,两队亚洲顶级赛事正面交手9次,比分3:6,屡屡挨打,“怵日本”是历史堆出来的心理阴影。
奇怪的是,一上世界舞台,中国女篮的战绩就甩日本一条街。现场解说也忍不住调侃:中国队打澳大利亚比打日本舒服多,反倒是日本一遇澳大利亚就“断电”。这看似偶然,其实细思极恐。日本女篮,像专为中国量身定制。她们研究中国女篮,用中国做靶子练兵,破解大个内线,用灵巧移动与三分精准拉开距离。每年被这两招暴击的,都是我们。
问题恰恰在此。中国女篮软肋恰是移动缓慢、联防薄弱、攻防转换拖沓;小个控卫迟迟不敢果断进攻,必须等大个落位才启动“老传统战术”;而宫鲁鸣像“画地为牢”:突破型球员不敢进内线,外线又不敢随意犯险投三分,到末节还死守篮下。如此打法,上一代还能吃得开,如今却成对手的靶标。三分成了中国女篮的“神经刀”——乱砍没准,真正“见血”的却是自己。
这一切,还得归结于宫鲁鸣的老派理念。对篮下的迷信,在他那里几近信仰。操练万次投篮,临场依然篮下开花。他根本没想着三分搏杀,更没有为新生代留空间。“为我所用”,变成了“有我无他”,内线高大、控卫年长,阵容又慢又沉。
可惜,同样打日本,上届郑薇带队却打得灵气十足。郑指导深知日本队底细,提前布置针对性防守、主动进攻,最终中国女篮12年再登亚洲之巅。大家赞澳大利亚的打法值得参考,其实郑薇就做到了战术变革。她敢变化,也懂得“以柔克刚”,比起死磕内线、藐视对手的传统思路,显然与时俱进。
可宫鲁鸣“既不怵日本的老将,也不怕新人的投篮,只信自己‘双塔’镇场”。你三分有本事尽管投,结果日本姑娘投了个痛快。他听不见场外郑薇、卞兰的“限投一声”,只重复旧套路。指责他自高自大,并非空穴来风。
怵是什么?是有被痛击过的阴影,是知己知彼后的克制和警惕。遇强要有敬畏,方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球赛,没有永远的弱队,只有思想升级与否。你若蔑视对手,必被对手反噬。宫指导不是不知日本女篮强在何处,问题在于他根本不信——“你再准,能准一次准一场吗?”现实历历在目,却不以为意。
最令人唏嘘的是,这场失利可能还无法真正警醒宫指导。依然执拗于老路,依赖步步老迈的李缘,王思雨已然边缘化。李缘不是不能用,但她视野被身高限制,送球贴地还在不错,真遇到欧美高大球队,张子宇能吃饱球吗?不反思,不改进,只会重复“强硬”——那就让时间证明谁对谁错吧。
也许,宫鲁鸣在光鲜外表下,其实已自知无路可退。我们只希望,他能在流言之外,于训练之内多点反省。否则,这届备受质疑的亚洲杯,不过又是一出“再走一次”的老路——输得心服,败得踏实,却永远难见新天。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