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苏联 4.5 万枚核弹解体后咋分?俄得 2.7 万枚,乌哈白为何最终全放弃
2025-08-25
苏联在鼎盛时期囤积了大约4.5万枚核弹头,足以把地球毁掉好几次。可是在1991年解体后,这些武器并没有均匀分给十五个新生共和国,而是依照基地与仓库所在地的分布,被几个国家“继承”。哈萨克斯坦手里一度掌握过2050枚,乌克兰更是多达4355枚。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体国家,自然接受了最多的那份,数量大约2.7万枚,涵盖战略核与战术核,几乎占据了苏联核武库的绝大多数。
在冷战最激烈的八十年代,核武器是莫斯科同华盛顿对峙的核心筹码。但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经济崩溃与民族矛盾加剧,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走向终结,核武器成了各共和国手里最烫手的资产。
总数到底是多少,外界估计在3万至4.5万之间。这些核弹头分为两类:一种是射程可直达美国本土的洲际战略武器,另一种是短程、直接在战场使用的战术核。因为主要工厂、指挥系统都在俄罗斯境内,所以它自然继承了核心部分。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分到”2050枚,主要是因为塞米巴拉金斯克是苏联重要的核试验场,从1949年起就在这里反复进行核爆试验。解体时,当地存放着104枚SS-18洲际导弹,每一枚能挂10个弹头,再加上战术武器,总数迅速攀升。
不过,哈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无意长期保有这些武器。纳扎尔巴耶夫明白经济拮据,根本维持不了庞大的核军队,于是在1995年便把所有弹头送回俄罗斯。之所以动作这么快,一是美俄的压力与对扩散的担忧,二是哈国自己希望融入国际体系,加入《不扩散条约》,换取援助。
乌克兰的情况更为复杂。它一度掌握4355枚核弹,其中战略弹头约1760枚,还配有130枚UR-100N导弹(每枚6个弹头)、46枚RT-23(每枚10个)以及战略轰炸机。原因在于苏联时期乌克兰是重要的导弹研发生产基地,工厂多、技术强。
独立后,基辅政界内部争论激烈,有人主张保留作为筹码,有人担心负担沉重。最后克拉夫丘克政府决定放弃,但前提是要获得安全与经济保证。于是1994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出台,美、俄、英三国承诺提供安全担保。到1996年,乌克兰境内的核弹头全部运回俄罗斯,导弹井由美国出资销毁。
俄罗斯最终握有的数量最为惊人,光是战略核弹头就有1.7万多枚,总数超过2万。解体后苏军整体效忠莫斯科,叶利钦接管军队和指挥系统,俄罗斯继承了七成的军工企业和三分之二以上的兵力,还掌握着上千吨核原料,拥有完整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
1991年底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迅速下令把战术核弹从边境撤回国内。到1992年上半年,所有战术核已集中到俄罗斯。战略武器的处理则相对复杂,乌克兰与哈萨克斯坦起初都有迟疑。
白俄罗斯也曾经拥有约81枚核弹,但很快归还。美国担心扩散,于是推动《里斯本议定书》,1992年5月签署,让乌、白、哈都加入《不扩散条约》,俄罗斯成为唯一核继承国。
为何最终大头落在俄罗斯?逻辑很简单:它是苏联法理上的继承者,继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余国家无力负担高昂的维护成本。养护一枚导弹就要耗费巨资,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当时经济凋敝,只能放弃。
美国与俄罗斯在过程中还进行了经济补偿与核材料交易。乌克兰获得了拆解补偿和核电技术援助,美国也出钱买走部分铀料。
结果是:三国放弃核武器,俄罗斯稳坐“核大国”宝座。但乌克兰后来多次后悔,尤其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痛感所谓安全承诺一纸空文。哈萨克斯坦则专注经济,倒是保持了稳定。如今俄罗斯核库虽缩减到约5000枚,但依旧在升级,如“萨尔马特”导弹等新系统。
苏联核遗产不仅是弹头,还有矿藏与人才。哈萨克斯坦的铀矿丰富,成为出口大国;乌克兰的导弹专家大量外流;俄罗斯掌控原料,避免了黑市扩散。不过九十年代欧洲仍屡现走私案,德国一年能查获上百起幸存的核材料交易。
关于分配的数字,各种档案有出入,有的说乌克兰1900枚、哈萨克斯坦1410枚,但总体不影响结果:最终俄罗斯独家继承,避免了出现多个新核国家的乱局。
苏联解体后能避免核战,已经算是奇迹。俄罗斯得到的份额最大,也背上了维护的重担。对其他新独立国家而言,放弃核武器换来了发展机会,但同时也让它们在大国夹缝中更显脆弱。
核武器不是宝藏,而是沉重的负担。苏联的分家,背后是一段关于权力转移、国际安全与国家抉择的复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