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全球电池大战拉开帷幕:欧洲深陷中国依赖,淘汰赛谁主沉浮?

2025-08-26

电池产业进入“红海”时代

2025年8月25日,《日本经济新闻》援引标普全球汽车(S&P Global Mobility)数据,揭露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一场空前危机:2025年全球电池工厂产能将达到3930GWh,而需求仅为1161GWh,产能过剩高达3.4倍。这一供需失衡引发了行业“淘汰赛”的警报,而欧洲对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首的中国电池企业的依赖正迅速加深。欧美日韩企业面临技术与产能的双重差距,全球电池市场正迈向一场决定未来的激烈博弈。

过剩危机与行业洗牌

标普全球汽车预测,电池供给过剩将持续至2030年,2026年供需比仍高达3倍以上,2030年也将维持2.4倍。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今年3月申请破产,成为行业洗牌的标志性事件。《日本经济新闻》指出,欧美市场电动车需求放缓,导致电池行业进入“红海”竞争,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投资战略。

中国企业在这一浪潮中异军突起。根据韩国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04.5GWh,同比增长37.3%,主要由中国供应商拉动。全球市场份额近七成被中国企业占据,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有六家来自中国,其中宁德时代以190.9GWh的装机量连续8年蝉联第一,市场份额达37.9%;比亚迪以89.9GWh位居第二,同比增长58.4%。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也名列前茅,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电池市场的统治力。

欧洲的“中国依赖症”

欧洲汽车制造商正日益依赖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德国和匈牙利设有工厂,与斯特兰蒂斯、大众等巨头合作;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首个欧洲乘用车生产基地,动力电池装机量一季度同比增长313.4%。《金融时报》报道,欧洲金属巨头高管坦言:“从零开始发展电池产业是不可能的,欧洲必须拥抱中国。”

然而,这种依赖引发担忧。欧洲运输与环境联合会警告,若缺乏技术转让,欧洲恐沦为中国电池企业的“组装厂”。欧盟正考虑以补贴换取技术分享,但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技术优势和成本效益难以撼动。2024年,电池价格降至111美元/千瓦时,预计2026年跌至80美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企业的规模化生产。

欧美日韩的挣扎

欧美日韩企业在电池竞赛中陷入困境。韩国LG新能源和SK ON分别以47.2GWh和19.6GWh位列全球第三、四,但市占率均下滑;日本松下以18.8GWh排名第六,同样失去市场份额。美国电池产能过剩尤为严重,2025年达到需求的4.8倍。特朗普政府取消《通货膨胀削减法案》的部分激励措施,导致松下推迟美国工厂满负荷运转计划,丰田和本田也推迟了日本和加拿大的电池厂建设。

中国企业则持续加码投资。《日本经济新闻》指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欧洲的扩张速度远超国内,凸显其全球战略野心。相比之下,欧美日韩企业的技术差距和投资收缩可能进一步拉大与中国的距离。

全球反响与争议

这一趋势引发热议。中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中国电池企业太强了,欧洲只能靠我们!”“宁德时代就是全球电池的王者!”也有声音担忧:“欧洲会不会对中国企业设限?”美国媒体则警告,中国对全球电池供应链的掌控可能带来地缘政治风险。

欧盟内部对依赖中国的态度分裂。法国雷诺与远景动力合作建设超级电池工厂,但也有人呼吁强制技术转让以保护本土产业。 中国外交部则表示,支持企业公平竞争,呼吁避免将经济问题政治化。

未来展望:淘汰赛的胜者?

全球电池行业的“淘汰赛”已拉开帷幕,中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能扩张使其占据主导地位。欧洲若想摆脱依赖,需加速本土创新和技术合作,但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2025年9月,欧盟将在西班牙格拉纳达讨论电池安全和供应链问题,或将出台新政策应对中国企业影响。

这场竞赛不仅是技术的较量,也是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国电池企业的全球扩张能否持续?欧美日韩能否迎头赶上?答案将在未来几年揭晓,但无疑,中国已在电池大战中抢占先机。

结语

从Northvolt的破产到中国企业的强势崛起,全球电池行业正迎来剧变。欧洲对中国的依赖加深,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场淘汰赛中,技术、成本和地缘政治交织,决定着谁能笑到最后。中国电池企业以无可匹敌的实力,正重塑全球能源版图,而世界也在屏息以待这场大战的最终结局。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