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武功山体验红军演国军,投弹喊口号,游客为生活添梗
2025-09-01
听说今年流行的不是露营,不是city walk,也不是拍vlog假装有生活,而是在武功山上扮红军演国军,搞得像大型角色扮演加真人解谜。有人调侃,朝九晚五当个打工人,周末上山能当革命英雄,这体验不比996来劲多了?怕不是连草根都要求给点剧情体验了。
武功山的草色正茂,空气里仍有土腥,脚步声却比以往响亮。红军的旗帜刚在山坡边晃过,国军的帽檐就在竹林里转悠。有人问,这是真要重温烽火还是碰上两剧组开戏?都不是,咱就是一帮闲不住的人找点折腾,锻炼演技,顺便减脂——毕竟现在不运动,钱包瘦了人更胖。
且说这武功山,名字里都是武功,历史上红军国军都在这里练过级。如今红星闪闪成了cosplay背景,彭德怀的传说也从书上挪到山路上,一步三喘气,还能想象自己抗过战、扛过枪。这年头,能逼自己去山里走一遭,光用革命烈士的名头当情怀buff,不说良心有多亏,倒真是好好逞了回英勇之快。
一拨人身上穿着红军服,衣领都拔高了两分,走路自带“为了新中国前进”的BGM;有的打扮成国军,任务就是堵截弹药和盯梢。老人压根儿腿脚不灵便,往常下个楼梯都得扶墙,这回换上红军装,爬上山劲头比小伙子还猛,完事还得意地说:“看我是不是辣么年轻?”至于小孩呢,摔个跟头都要握拳痛哭:“趁现在得快点做侦察兵,来年恐怕就没资格。”连当围观群众的家长,也在队后头大声喊“加油”,像极了生活里给孩子补课时的焦虑嘴脸。
你说大家图啥?真有人愿意一天到晚体验苦大仇深?多数人是来玩新鲜感,换个身份做主角。要知道日常上班下班穿的是工服,批的是老板脸色,哪有机会在野外当回历史剧里的中流砥柱?人类对cos的本能,总能在这些场合里暴露无遗。
剧本里写得煞有介事,鸡毛信、地下交通员、弹药转移,全套工具齐活。可执行下来就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深情款款几乎把自己感动哭了的,有一脸严肃像真要搁这儿牺牲了的,也有累得一屁股坐地上,嘴里还念叨“打仗还得拼体力”。不管情绪装出来多少,扑腾几圈子下来都信了自己真是革命英雄转世。
最受追捧的环节嘛,就是那投手榴弹——这类似于小时候比跳远,两块砖头一条线,扔过去就算进步。有人投的比想象高,结果甩出靶十万八千里;也有人天赋异禀,咔嚓一声命中目标,心里美得直想发朋友圈:“今日份抗战使命感√”。小孩丢着玩,大人蹲着笑,活动最后成果惊人:鞋子泥了,裤腿脏了,表情比任何真人秀都生动。
投弹结束,行军传话鼓动环节又登场。敲锣打鼓口号喊得震天响,犹如春晚分会场设在山坡上,人人争做台柱子。红军国军百姓齐上阵,历史、现实、鸡毛信和手机信号一起穿越——谁分得清戏里戏外?谁还记得初衷什么?
更魔幻的,是团队里总有人没赶上正主,还莫名其妙被抓成“俘虏”。有人气得抱怨规则不严,有人大笑“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看似为了还原历史,实际上情绪才是团建的发动机。红军的身份成了心理依靠,不服老不服输。小男孩哭了三次都要咬牙坚持冲前线,老赵喘得快背过气,照样要争个“第一”。好像失去了胜利模板,连体验也淡出层次感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中意这种团建。不满意角色安排的常年有,一会儿嫌国军只配被群殴,一会儿说红军太完美成了偶像剧主角。讨论有没有必要更真实、要不要扩充剧情,还是让大家身份切换?组织者劝一劝:“体验为主,大家开心就好。”可说起来,连“开心”都分了红绿阵营:有人纯体验,有人要仪式感,有人只为全家出游顺带拍照打卡。
几个戏演下来,讨论就开始歪楼。有人嫌打仗路线太乱,有抱怨场景漏洞,干脆拿着剧本和谷歌地图对线。结果大家讨论历史的热情比当年两军对峙还激烈:要真实不要娱乐,要体验不要表演。最后又都散了场坐在地上,啃点香蕉,和着汗味自嘲:“比上班累吧?起码上班不用冲锋。”
网上资料显示,武功山各类“红军游击队体验”,一年能吸引近三千人次参与,年龄最小才六岁,最大的七十多。还动不动有全家出镜,爷爷扮地下党、孙子扮侦察兵、中年人做政委,三代同堂合体表忠心。活动结束在朋友圈九宫格一发,立马变成“革命自媒体”小能手,说自己今天替全国人民体验了艰苦岁月,功德可比顺风车。
有的家长说,这一套下来孩子愿意学点历史了,觉得“红军都是超人”;有老人则感叹“你们玩得太嗨,可惜本来历史没那么简单”。的确,演绎历史不等于复刻历史。大多场景里的性格、冲突都高度放大化,有时和史实隔着八百里玻璃。争执嘛,每场体验必有一波。保守派要细节,进步派要感觉,到头来大家都是想赌个痛快。
过程中闹出插曲不少。比如有人建议历史穿越点得多点,红军国军都互相串台,说不定体验翻倍。组织方一听差点晕菜,担心场面控制不住局,不然回头活动像极了热血青蛙大战外星人,成全武功山的“疯狂星期天”。尴尬归尴尬,该投的手榴弹还是继续,该抢的鸡毛信照旧。演戏、体验、吐槽、犯难全程不掉线,才最像现代生活的逼真写照——压根没什么绝对正确的答案。
比较有趣的是,这拨人见面三分钟还能互喷身份问题,转脸下午活动一完,晚上又在微信群晒合影,吐槽剧本、互黑演技、顺便安利武功山的米饭有多难吃。走到最后,谁都不太关心起初要纪念啥,倒是合影和段子的收藏夹越存越多。毕竟,比起信仰,大家更相信的是:有梗就能火,有图才有历史,发发朋友圈人设就有了。
你要非问武功山这趟革命斗争体验团,有多大现实意义?难说。有人事后发小作文,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也有人只记得裤子被树枝挂破。体验与否、动情与否,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参与感大于求知欲”,就跟小时候扮家家一样,真装进去了,历史都是我的。
其实大家比谁都明白,历史的血肉和烟火,远不是一场穿制服走泥路、喊口号就能讲完的。但真理终究掌握在会拍照的人手里。活动之后大家把合影贴朋友圈、互相点赞,仿佛集体又通了关。历史在这里既被灌了鸡汤,也炼成了段子。
说到底,热热闹闹地在武功山上扮红军、演国军,喊两嗓子口号,玩几轮鸡毛信,不是什么伟大仪式,却总能让人各取所需。有人图身心健康,有人图体验刺激,有人就是想为生活添点梗,再顺便批判下活动本身太浮夸。历史是需要被消费的,生活更需要段子作底气。哪怕故事讲得不再完整,只要队伍还在溜达,草色还没褪光,明年还是有人举着红星冲进武功山,把英雄主义和自嘲情怀炒一锅端。喝的人未必真懂酒,乐的人才不在乎配方。
最后别问意义几何,要问是谁能忘了多拍几张糊图。等哪天活动散场,站在山顶,风吹过塑料红旗,随手把历史和泥泞拍进垃圾桶——这才算体验完成体。历史别太认真,人生嘛,总归是一场扮演秀,谁认真谁就输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