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城管来了,他砸了自己的货!一个月后却送来六页感谢信……

2025-09-11

“那两天我们微信里边连5块钱都没有,吃碗面就没钱了。”王先生情绪激动地向城管队员解释着,脚下的货品散落一地。2025年8月9日,这对山西父子在深圳摆摊的第一天,营业额只有五块钱。

广深沿海高速旁的人行绿道上,西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的执法人员正在执行公务。他们发现王先生父子违规占道摆卖——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绝望让这位山西老哥做出了令人意外的举动。

绝境中的冲突

从山西老家生意失败南下深圳,王先生带着儿子指望在这座繁华都市重新开始。然而现实给了他们沉重一击:摆摊第一天只赚了5元钱,连基本的饭钱都难以保障。

当执法人员上前劝导时,王先生的情绪崩溃了。他不仅拒绝配合,还与执法人员发生激烈冲突,当场打砸被依法扣押的物品。“看到执法人员就情绪失控了”,王先生后来解释道。那天微信余额只有五块钱,父子俩晚饭都难有着落,生计的压力让他失去了冷静。

案审队员刘高目睹了这一切。“他向我们倒苦水,说那两天微信里连5块钱都没有,吃碗面就没钱了。”令人意外的是,执法人员没有因为王先生的过激行为而责备他,反而展现出了难得的耐心与理解。

执法之外的温度

8月11日,王先生来到西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办理后续手续。这次见面,开启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

案审队员刘高一边安抚王先生情绪,一边讲解政策,分析利弊。对于罚款问题,刘高考虑到王先生的实际经济状况,提出了一个充满温度的解决方案:用做志愿者的时长来抵扣罚款。更让人惊喜的是,他建议王先生应聘市容环境整治工人的工作,从城市环境提升参与者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城管执法工作。

这个建议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怀着一丝将信将疑和几分期待,王先生采纳了刘高的建议。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份工作竟然成为了他们父子就业的转折点。

从受罚者到共建者

通过做志愿者并成为市容环境整治工人,王先生父子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城市环境的无意“破坏者”变成了维护者。

如今,父子俩每天有近200元的收入,一个月能挣六千多元,让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工作强度也不算太大,我这心里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王先生欣喜地表示。

更难得的是,通过这份工作,王先生父子真正理解了城管执法工作的意义。他们积极投身到市容环境改善工作中,成为了城市的共建者。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工作中,更深刻地改变着他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态度。

六页纸的深情告白

9月2日下午,王先生带着儿子再次来到宝安区西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但这次不是来争吵的,而是来感恩的——他向刘高送上了一封足足六页纸的感谢信。

“真心感谢西乡城管的工作人员给我介绍这份工作,现在我们生活的基本保障有了,打心底感谢你们!”王先生双手紧紧握住刘高,连连道谢。

在密密麻麻写满六页信纸的感谢信中,王先生写道:“这次的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为民办事……在此也特别感谢执法队的领导及全体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帮助关心,非常感谢你们!打心底感谢你们……”

这封感谢信不仅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更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温度。网友对这一“反转”结尾纷纷称赞:“城管这波操作很优秀”、“憨厚父子落‘摊’为‘贩’,深圳城管巧解难题”。

城市治理的新思考

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城市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规则是城市的基石,但执行规则时需要有人性的温度。占道经营确实违规,需要整改,但执法者也能看到事件背后的“人”,而不仅是“事”。

西乡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坚持“严格执法+柔性执法”相结合的做法,展现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新思路。他们积极探索的“女子劝导队”、案审宣导、早市摊贩分类疏导等柔性执法举措,都在试图寻找规则与温情之间的平衡点。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的“双向奔赴”:执法者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规则,而是耐心倾听民声;被治理者也不是一味抵触,而是在得到帮助后转身参与共建。

如今,王先生父子每天穿着市容环境整治员的工装,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那位曾经情绪失控摔砸货品的山西老哥,现在成了城市环境的守护者。他的转变印证了王先生在感谢信中的那句话:“深圳确实是个有温度、会包容的城市!”

这个关于冲突与理解、绝望与希望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在城市治理中,规则与温情可以共存,执法与服务可以并行。这或许正是现代城市治理应该追求的方向——既有秩序的刚性,又有人情的温度。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