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美大豆谈判再起波澜!中国明确表态,美取消关税成重启采购关键

2025-10-09

9月25日,北京,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何亚东面对中美大豆贸易的提问,给出了清清楚楚的答复:中国可以恢复采购美国大豆,但有个条件。然后他把话点明了,“如果美国真心想扩大大豆贸易,首先就要取消相关不合理的关税”。这不是一句场面话,也不是一时起意。接着我们看一关税这道口子,是怎么一步步卡住了豆子的路。

先把背景摆正。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层层加码关税。中国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只能对美国大豆等农产品加征25%的反制关税。因为这个,美国大豆进入中国的综合成本一下子上去了。结果是同样的豆子,到了中国码头,美国的更贵、更不划算。市场看的是实打实的账,不是口头承诺。

事实已经发生变化。中国订单这几年更多转向南美,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里的占比一路下滑,最近一度掉到个位数。美国中西部的仓库堆满了金黄的大豆,堆到门口都不好走车。豆农们盯着贬值的作物发愁,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坐在拖拉机上公开呼吁政府想办法。这不是夸张,是他们的日常。

为什么会堆货?很简单,关税把价格顶高了,运输链条也更不顺。巴西大豆这几年量大、价稳,船一艘接一艘地开到中国港口。采购自然往价格更合算、到货更稳定的地方去。同样的逻辑放到任何商品都说得通。还有一个因素,南美的收割期和中国压榨节奏更贴合,减少了等待和滞港。

政治层面也在跟着发热。连特朗普都在社交平台深夜发帖,恳请中国增加采购,还放话希望把采购量翻好几番。共和党议员们给白宫打电话施压,要求加码农业援助。因为这个,华盛顿的电话会议越来越密。结果是话说得多,实际拿得出手的解决办法不多。

美国豆农的压力是真实的。美国一年大豆产量在一亿多吨,出口占了相当大一块。长期以来,中国都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常年买走美国出口的过半。秋收后要还贷款、要换零件、要付人工,这些都要现金流。一旦主要客户缩单,现金链条立刻吃紧。

价格也在给压力。今年芝加哥大豆期货一路回落,农户种一英亩豆子能赚的利润比去年少了很多。农机不少核心零件要从中国进口,摩擦一紧,零件涨价、维修排队,耽误农时。因为这个,农民的利润空间被挤得更窄。结果就是有人直言上半年等于白干,甚至亏钱。

政府援助也在跟上,但不够。美国联邦层面推出过多轮农业补贴,地方也有应急计划。学界和行业机构多次预警,净农业收入还可能继续下滑。补贴只能托底,托不了价格。同样道理,市场不买账,仓库就会越堆越满。

反过来看中国这边,选择变多了。过去几年,中国加快“去依赖化”,不仅从巴西、阿根廷大量进口,还在饲料端推广“豆粕减量替代”,让用豆子更省。国内压榨企业更注重到货的稳定性和运输成本。因为这个,中国不需要绑在一个来源上。结果是谈判时底气更足。

商务部的表态很直接:中国买不买美国豆,是市场化决策,看价格、品质、运输稳定性,不看政治脸色。取消不合理关税,是恢复正常贸易的前置条件。公平买卖要两头都愿意,而不是一头喊话、一头埋单。同样,钥匙握在华盛顿手里。

美国的操作更像拿大豆当抢地盘的筹码。特朗普团队希望中国把采购量翻好几番,还试图用政治施压替代市场规则。因为这个,双方在豆子上掰手腕越掰越僵。结果就是该便宜的货不便宜,该来的船不来。还有一个后果,农业州的选票也开始松动。

中国的下棋是长线的。2003年国内行业吃过一次亏,价格剧烈波动让很多压榨企业损失很大。中国开始重构全球供应,形成“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路子。技术端把豆粕用量降下来,也是稳的办法。同样,分散风险比赌单一来源更稳妥。

新来源也在铺。俄罗斯远东的基地有试点,乌拉圭的有机大豆在增加,非洲的坦桑尼亚、莫桑比克也在摸索。国内对运输、仓储、保险的配套也在跟进。因为这个,供应链更抗风浪。结果是面对关税、天气、汇率的变化,中国不慌。

回到起点,何亚东把话挑明,是给美国一条可操作的路。取消不合理关税,恢复市场秩序,谁价格好、谁服务稳,谁就能卖。买卖不是施压工具,是实打实的生意。同样,豆农的生计和企业的账本,都靠这个逻辑。

傍晚,在爱荷华州一个粮库门口,拉格兰把拖拉机停在坡道边,抬手压住帽檐,看着一排排装不下的豆子。叉车倒车的蜂鸣声一长一短,仓库管理员把门暂时关了,又去找空位。电话那头的买家说还在观望。下一步,华盛顿是否会取消关税,让下一批船把美国豆重新装上?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