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养男孩法则: 做好5个关键点, 轻松培养出一个小男子汉
2025-07-03
有老师说,男孩和女孩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物种,女孩是属于用思想影响行为,而男孩则是用行为影响思想
很明显,我们想要把男孩女孩养得很好,那的确是需要了解各自的不同特性再针对性影响
比如说男孩,在很多人眼里是调皮、是喜欢闹腾、也是容易暴躁、发脾气的难养常态
因为男孩不服管教,也导致很多家长都喜欢以暴制暴,非要把孩子调教得如小绵羊一样柔顺乖巧
殊不知,过度的打压和控制,只会把男孩养得越来越偏离轨道,所造成的伤害与影响甚至还会延续到下一代
认识的一个男性朋友就是如此
他某一次在家里教训自己不听话的儿子时,突然发现:嘴里张口就来的“蠢东西”、“败家子”、“拖油瓶”,还有“不听话就打死你”,竟然是小时候经常被自己父母骂过的话
大概是以前的记忆太深刻了吧,长大后即便是已经为人父了,情绪一激动就会把父母曾经说过的话拿出来宣泄一遍
恍然一梦才明白,童年的伤害原来并没有消失,甚至还会不知不觉地出现在下一代人身上,然后继续产生童年阴影
所以,暴力教育方法不可取,想要把儿子养得顶天立地、又有责任心,那技巧和方法一定是不能少的
特别是以下几个养男孩法则,记得收藏起来没事学学,可以帮你更轻松简单地培养出一个小男子汉:
01
物质上适当穷养
如果可以,最好让孩子来管家庭生活费
养一个男孩是什么感觉呢?有位妈妈总结了一句话:费妈、费钱、还费嘴
事实上,只要我们理解了养儿子的初心,过程自然就没有那么复杂和痛苦了
亲戚家的一个男孩,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见不了几次面,对这个唯一的儿子也多少是属于溺爱型的富养模式
比如:
•学习方面,妈妈用自己的工资请了最贵的一对一专业辅导,从周末到放假,一年花出去的补课钱就够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年生活费了
•生活方面,家里的零花钱从来都没有断过,小小年纪就成了班里名副其实的大富豪,原因是手里总是有花不完的钱
•物质方面,只要是儿子开口要的东西,那几乎是从来都没有被拒绝过,家里的iPad、手机、电话手表,别人有的男孩都有,别人没有的,男孩也早已经是玩剩下了
本以为,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男孩,会无忧无虑、也会懂得知足感恩
可结果呢,男孩如今已经12岁了,依然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一样,每次只要妈妈一回家,那就跟个跟屁虫一样,恨不得24小时都贴在妈妈的身上,在妈妈的面前也总是表现得烦躁、顶嘴、爱哭鼻子,只要是一件事没有被满足就会大发脾气地指责说“你不爱我了”
有一次,因为妈妈批评几句,男孩甚至还极端地把妈妈推倒泄愤
那妥妥的白眼狼一幕,也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这个例子,就让我想起教育家王琨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孩子最大的不幸并非贫穷,而是生活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下,父母的溺爱也只会养出一个不知足,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电影《抓娃娃》里的马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
虽然父母善意的谎言在孩子看来是欺骗,可电影桥段里的物质穷养,让孩子管为数不多的家庭生活费,让孩子提早感受到爸爸妈妈还有生活的不容易,也确实是让孩子得到了很好的品行和责任历练
所以,现实生活中养男孩法则的第一要点,就是足够相信你的孩子
可以试着大胆把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交给儿子,让儿子去规划“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的道理
当孩子在一次次的花销对比、经费不足中,能动脑筋去思考如何省钱、如何规划这两个问题时,距离养出小男子汉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特别是孩子能尝试撑起一个家庭的一幕,不正是难能可贵的一份惊喜吗
02
讲话不要太啰嗦
直接表达,用最简单的话说出你的意思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和男孩、还有女孩讲话的时候,确实会有着不一样的体验
女孩子更喜欢众星捧月的关注感,心思细腻、也比较喜欢聊天,一个没有关注到位,可能就会躲在一边偷偷掉眼泪
而男孩子比较活泼,贪玩,和他们讲话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啰嗦,否则话还没有讲完就失去了耐心,也会一溜烟的功夫就跑不见了
有一个亲戚,从年轻开始,他和丈夫就有一个生女儿的强烈愿望
可天不遂人愿,生下来的每一胎都是男孩,一辈子也在为儿子的调皮惹事收拾烂摊子
从孩子的成长陪伴来说,理应是谁陪孩子的时间越多、孩子就跟谁越亲近,可现实却是身为亲戚的妈妈呢,每次和儿子们一讲话就会被反感地怒怼说:“真烦,你能不能闭嘴呀”
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儿子进入了叛逆期,才会对她表现的那么疏远、冷淡
可直到两个儿子,一个出门打工,一个到外地上大学,一年到头连一个电话都不肯给妈妈打的寒心一幕,直接让人崩溃了
一次聊天,妈妈坐在我的副驾驶上哭得泣不成声
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这样的日子,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丈夫虽然每天和我住在一起,可下班回家后一句话都不愿意给我说,两个儿子更是有什么事都给他爸爸说,从来都不跟我多说一句话”
讲真的,同为妻子、和母亲,我能感受到那种被疏远、和冷漠的崩溃无助
但过后仔细想想,从起初的沟通开始,妈妈的嘴巴就没有停止过,不是抱怨丈夫的失职,就是指责儿子身上的问题,光是一句“儿子就是不如女儿”的话,我就已经听到了不止十遍
…
试想一下,一个整天生活在啰嗦、指责、还有抱怨环境下的孩子,怎么会心服口服地迎接每一次对话呢
特别是家里有儿子的家庭,妈妈越是啰嗦、儿子就越容易顶嘴,你越揪着一件事情不放,儿子也越是要着急逃离
这是身为男性血脉的特点,也是讨厌沟通方式的一种反抗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小男子汉也是一样,好的亲子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捷径,特别是当你发现孩子嫌你啰嗦,不愿意沟通时,就一定要做好长话短说的重点摘抄了:
•比如,你希望孩子放学回家后认真写作业,那就直接对孩子说:“早点把作业写完了,我们好出去玩”
•如此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既能对孩子的贪玩心理投其所好,又能起到先学习、后才能玩的规则提醒
•最重要的是比起唠叨啰嗦,孩子也更乐意接受这种直通人心的交流方式
03
坚持住懒妈原则
多让干活,会要主动参与、不会的更要学
听过一个让人很不理解的育儿疑惑:“为什么越勤快的妈妈,养出的孩子身上毛病就越多,难道孩子不是应该学习妈妈身上的勤快吗”
事实上,妈妈越勤快,孩子就越懒惰的根本原因就是:什么事都被妈妈做了,自然就没什么可做了
49岁的姨妈,原本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
丈夫憨厚老实,平时的兴趣爱好除了挣钱还是挣钱,大儿子虽然没有读大学,但小小年纪也凭自己的本事买房又买车
小儿子呢,马上就要毕业于名牌大学,未来也算是前途一片光明了
可喜欢唠叨挑小毛病的姨妈,总是盯着丈夫和儿子们的缺点看,哪怕他们在外人眼中是那么的优秀,回到家里依然是处处看不惯的邋遢、没有好形象
就拿家务活来说吧,为了让家里保持干净卫生,姨妈的规矩就是脏鞋不进家、拖鞋不出屋,每次回家换鞋都需要一只脚踩着屋内、一只脚踩着屋外,如果不小心把屋外的灰尘带回了屋内,那就是各种喋喋不休的唠叨声音
关于打扫卫生这件事,姨妈也是过度地干净化了,家里的地板要擦得发光,地面上更是不能出现一根头发
丈夫和儿子帮忙擦地了,姨妈嫌他们干不好活,家里的地板被越擦越脏,当他们怕添乱待一边看着时,姨妈又嫌弃他们好吃懒做,在家里一点眼力活儿都没有
于是,到了后面,丈夫和儿子都变得越来越不喜欢和姨妈讲话了,那种被集体孤立排斥的感觉,时常让姨妈委屈得直掉眼泪
…
后来,也是听姨妈讲述那些过往经历之后,我直接劝她:
“聪明的女人都是坚持懒妈原则,你把家里的活都干了,让孩子们干什么?更何况,让孩子干活还不要太较真,他们都是从不会到会慢慢积攒的经验,会的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不会的更要给予耐心和帮助去认真学”
是呀,坚持懒妈原则,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学习,直到他们能独当一面,把事情做得越来越标准完美时,一个小男子汉自然就被成功养出来了
04
多些竞技性运动
历练挫折,在比赛中得到一次次经验积累
养一个顶天立地、能闯出一番成就的男孩子,挫折历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如果孩子走到哪里都是安于当下、害怕接受挑战的畏难心理,那将来不管走到哪里、有多好的机会摆在眼前,都不过是白白浪费时间
认识一位男士,是属于比较憨厚、踏实能干的性格
从进公司第一天开始,一直都是同级别里干活最多的那个员工,别人还没起床的时候他就早早地到公司打卡,开始准备上班前的工作
晚上下班也是一样,别人早已经打卡下班了,他还在办公室里处理杂事、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分类整理
对于这样一个踏实能干又不偷奸耍滑的员工,公司的领导们都格外看重,每年的新工作调动里也都力举他能向上走一步
可结果呢,每一次的力推,都被他以“能力不够”的理由婉拒了
如今,八年时间过去了,他依旧是生存在最底层那个任劳任怨的员工,有时候被人抢了功劳、冤枉了,会委屈地喝闷酒、还会抱怨命运的不公
可事实上,改变自己最好的方式,一直都是向上走一步的能力提升,现实真相也往往是:有能力和地位了,才会有话语权
是呀,我们想要养出一个小男子汉就应该如此,有机会的话尽可能地让儿子多参加一些竞技性的运动:
•比如,篮球比赛、田径运动、马拉松赛跑、自行车比赛…
•这些运动类型的竞赛,恰好符合孩子好动、探险、又爱玩的天性,这种让孩子回归自然的挫折历练,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种挫折挑战
05
思维性问题解决
学会示弱,多向孩子提问题激发思考欲望
任何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成就,无非都是一次次经验和能力积攒的结果,从刚开始的蹒跚学步、到后来的健步如飞,谁不是从紧张害怕、生疏不会,慢慢经历到游刃有余的熟练和精湛呢
而提高孩子解决问题、提高自身能力,也是我们家长培养小男子汉必不可少的清晰思维
女儿班里,之前有一个转学生,是一个性格比较腼腆的小男孩
大概是刚转学不太适应的原因吧,男孩在学校一直都是孤零零地一个人,上课回答问题不敢说话,下课也是躲在角落里没有一个同学搭话
因为从来没有听过男孩开口讲话,女儿和好几个同学就给他起绰号为“哑巴男孩”
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很快就对女儿进行了思想教育,并引导她主动多跟不愿意表达的学生多讲话、建立友好的同学联系
结果呢,没过多久,那个男孩居然和女儿还成为了好朋友
每次女儿放学回家,都能在她的书包里看到男孩送给她的很多礼物,包括好吃的零食、还有新买的各种学习文具
再后来,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适应后,男孩竟然还意外成为了班上的小话唠,上课回答问题永远是举手最高、最积极的那一个
刚开始的时候还一直以为这就是环境适应后的本性暴露,可是自从和男孩妈妈聊天后才知道,原来是男孩孤僻不爱讲话的性格被老师三番五次地打电话后,才进行了干预性的训练
其中,妈妈用过最多的方法就是思维性问题解决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每当孩子遇到困难说“我不行”、“我害怕”的时候,妈妈就会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紧张害怕
有一次,母子俩放学回家的路上,恰巧碰见了一只正在虎视眈眈盯着他们的流浪猫,儿子吓得躲在妈妈身后大叫,妈妈也随即被吓得蹲在地上嗷嗷大哭
本以为,母子俩会一直在大街上丢人显眼,可持续了几秒后,儿子竟然出奇地站在妈妈前面做出保护的架势,嘴里还说着“别怕,我保护你”的话
那一刻,一颗老母亲的心瞬间被感动到热泪盈眶,自此儿子就成了妈妈的小暖男,妈妈也把儿子当成了随喊随到的护花使者
看得出,孩子身上真的有越用越勤快、越思考越聪明的无限潜力,就看家长是如何看待的
你相信孩子有无限潜力,那他们就有无限发挥的可能,而这个过程最需要的角色定位,也应该是父母弱一些、孩子才能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