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美总算休战了,其实是中场休息,都在偷偷备战
2025-11-22
得,这事儿又有新剧情了。
华盛顿那边刚吹了阵秋风,这边全球股市就跟着打了个哆嗦,然后长舒一口气。为啥?说是那两个掰了几年手腕的巨人,终于肯松松手,签了个“休战协议”。CNN那帮老美媒体,跟捡了钱似的,赶紧嚷嚷着“双方重大胜利”。
我一听这话,差点把嘴里的茶喷出来。
胜利?这词儿用得太轻巧了。你见过哪场拳击赛,俩选手打得鼻青脸肿,中场休息喝口水,就叫“双赢”的?这不叫胜利,这叫中场休息,双方都得回角落里,让教练给脸上抹点凡士林,再往伤口上喷点止痛药,顺便商量下一回合怎么揍对方。
你瞅瞅这协议里的条款,是不是有种看连续剧重播的感觉?美国那边把关税给你降一点点,意思意思;中国这边呢,稀土出口的扳机先不扣了,再多买你几船大豆。这剧本,2018年演过,2019年也演过,换汤不换药。彭博社那帮人看得就比CNN透彻,人家直说了:“这玩意儿顶多是稳定一下关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话算是说到根儿上了。
这就好比你得了肺炎,高烧不退,浑身难受。医生过来,不给你开头孢,不给你做雾化,就扔给你一盒布洛芬,说:“来,吃两片,体温降下来就好看了。”
是,体温计上的数字是好看了,可你肺里的炎症还在那儿“滋滋”地搞破坏呢。知识产权的旧账、产业补贴的老梗、市场准入的玻璃门……这些才是病根儿。光靠几船大豆和几个点的关税,能把这病根儿刨了?做梦呢。
所以,关键在哪儿呢?
彭博社还有一句话,我觉得是整件事的题眼:“双方都在争取时间。”
这才是大实话。
这哪是休战,这分明是“备战”。你以为他们在谈判桌上握手言和,其实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美国人想的啥?趁着这一年喘息的工夫,赶紧搞他的“友岸外包”,把供应链从中国往越南、印度那些地方搬。他想的是,下次再动手,我就不怕你卡我脖子了。
咱们这边呢?也没闲着。这一年,简直是黄金般的窗口期。干嘛?玩命儿地补课,玩命儿地“科技自立自强”。半导体、高端芯片、操作系统……以前被人家卡得难受的地方,现在得自己长出肉来。这就像俩武林高手,第一回合打了个平手,各自退开三步,不是为了抱拳说“承让”,而是为了暗运内力,准备下一招更狠的。
有意思的是,这场从2018年就开始的极限拉扯,反而成了一面镜子,把咱们自己的家底照得一清二楚。彭博社都不得不承认:“这次休战清楚地表明,中国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变得多么强大。”
这话可不是恭维。
你想想,2018年那会儿,老特一挥关税大棒,多少人心里发慌?多少工厂愁眉苦脸?那时候,咱们对美国的出口,占了总盘子的差不多五分之一。人家一掐,确实疼。
可现在呢?你再看。
几年折腾下来,美国在我们出口盘子里的份额,已经掉到10%以下了。少了的那部分去哪儿了?东盟、非洲、欧洲……咱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那个叫RCEP的群聊,还有“一带一路”这个大项目,就像一条条悄悄挖好的备用管道。你把主管道阀门关小了,没事儿,我这边的支线管道早就通到五湖四海了。
这就像一个以前只在村口小卖部卖鸡蛋的农户,后来发现不能光指望这一家,于是开了网店,搞了社区团购,还跟城里的大超市签了直供协议。现在村口小卖部老板说要抵制你,你只会耸耸肩,说一句:“哦,知道了。”
更狠的是,咱们不光是找到了更多的买家,自己兜里也越来越有货了。
以前一提汽车,就是德国日本的天下。现在你看看满大街跑的电动车,比亚迪、蔚来、理想,哪个不是横着走?全球电动车销冠,已经不是特斯拉了。制造业的总产值,稳坐世界第一。你美国想搞高科技封锁,结果发现你的高科技产品里,有一大堆稀土原材料得从我这儿进。这一手釜底抽薪,玩得漂亮。
所以说,这次的“休战”,跟几年前的妥协,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以前,有点像是被堵在巷子里,人家让你交点保护费,你为了少挨几拳,捏着鼻子认了。现在呢?是两个重量级选手站在擂台中央,你一拳我一脚,打累了,裁判喊停,各自回角落喘口气。地位,已经变了。这不再是单方面施压,而是平起平坐的对视。
这一年的休战期,对咱们来说,简直是武侠小说里的“闭关修炼”。2020年提出的那个“双循环”,现在看,简直是神来之笔。内循环是练内功,把国内的市场做大做强,让老百姓敢花钱、有钱花。外循环是练招式,继续跟全世界做生意,但姿态更主动,更有选择。
你看,光刻机、光刻胶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国产化率噌噌往上涨。新能源汽车直接弯道超车,把老师傅们甩在身后。华为中兴被那么搞,5G不照样铺遍全球?
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已经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挨打的沙袋了。咱们学会了格挡,学会了闪避,甚至还练出了几招能让对手也肉疼的反击技。
说白了,特朗普当年那句“让美国再次伟大”,更像是一声惊雷,把咱们自己给彻底震醒了。醒了之后发现,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核心技术这玩意儿,你没有,就得永远看人脸色。
所以,这纸协议,你把它看成是结局,那就太天真了。它顶多算个逗号,连分号都算不上。
止痛药的药效总会过去,伤口上的创可贴迟早要撕下来。等一年后,当大家又站回擂台上时,会发生什么?
我不知道。
也许,双方都发现,谁也弄不死谁,打下去只会两败俱伤,最后只能重新找个平衡点,学着在一个屋檐下和平共处。这是最理想的结局,就像武侠小说里,两大高手打到最后,惺惺相惜,一起喝酒去了。
但更大的可能,是更激烈、更隐蔽、更全方位的博弈。战场不再是关税,而是科技标准、金融体系、甚至话语权。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经过这几年的千锤百炼,咱们的抗击打能力,早就不是吴下阿蒙了。如果有人非要把这条船搞得风雨飘摇,那他会发现,我们准备的,早就不只是一个救生圈了。
咱自己的备用舰队,已经整装待发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我搬个小板凳等着。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