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赣州主城区繁荣,山区发展滞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2025-09-02
说到江西,大家总会下意识地想到南昌那种省会的热闹,又时不时把目光搁在庐山的雾里云间,但真要论面积、人口、城市气场全都齐刷刷到顶的那一位,其实另有其人——对,就是赣州。
不瞒你说,仅面积和人口这两张王牌一亮出来,身边的市县全都黯然失色。
三万九千多平方公里,杠杠的占了江西四分之一的地盘,人口也是实打实的将近一千万,说白了就是江西里的“大哥大呀”。
它下辖区、县、市一大堆,光是行政村、乡镇都能绕城市几圈。
走进赣州主城区,人头攒动,汽车穿梭,真有点魔都的既视感。
可故事到这儿,还远远没完。
大楼高得扎堆,道路宽得数不过来。
别说,那220米的“世纪之门”,其实早成了市民口中打卡的地标。
赣南大道、快速路网铺得一期接着一期,“三横三纵”几乎堵无可堵。
赶时间?放心,从办公室门口溜出来,半小时说不定人都扎进另一个区了。
从表面上看,赣州这车轮子转得够快,气质也挺时髦。但别光看这表面风光,城市这玩意儿,可从来不是皮囊。
产业方面,赣州属于“全能型选手”。
你去工地转转,钨新材料、家具制造的厂牌一水好几块,谁还敢说南方城市没工业基础?
当地还经常搞点生物医药大会,动静小不了,生怕外界不知道新产业正风生水起。
上千家规上工业,营业额往百亿元上冲。
再说人才,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大战不断,那可真是风头正劲。
农业更别说,赣南脐橙,光这牌子就能稳坐水果第一把交椅,谁不贪那口脆甜。
还搞什么富硒油茶产品质检,数得出名字的特色农货都成了专业项目。
论交通,赣州它也真不输。
黄金机场的航线密如蛛网,好多一线二线城市直飞,说谁小地方?
高铁、铁路纷纷跨省设站,陆港班列跑得比有些北方重镇都勤快,物流贸易一通百通。
各种5A级陆港评定、中欧班列开行量,对于一个南方小城来说,这牌面可不一般。
搞到后面,经济数据也跟着上来,赣州一举杀入全国百强城市,“省域副中心”名头也敲锣打鼓。
说到这,估计有人就要发朋友圈:“哎呦,不错喔,家乡终于要变新一线啦!”
但先别急着沾沾自喜。
城市发展这件事,看外表是一回事,里面是不是有“短板”才是老百姓关心的。
赣州不是没有烦恼。
虽然主城光鲜亮丽,建设得像模像样,县下面的情况,真没法一概而论。
你别看楼高路宽,但下面的那些山区县,尤其十八个县区,它的风水,可不是一个样。
说好听点,是大山子孙。
晦气点讲,叫交通不便、经济滞后。
咱们都知道,中国城市一直都有个典型毛病:主城富裕,县乡掉队。
赣州也是跑不脱的。
这些山区县,山路缠绕,县城到边远乡村耗上一两小时都不稀奇。
试问谁还会大把投资往山沟里砸?
特色旅游?宅基地开发?听起来光鲜,游客车子开不进去,谁去看?
这些地方山是够美,水是够清,可想换银子,是两眼望天。
本地小孩子,要么学好想跳出去,要么家家盘算盘算外出务工,回头一算账,怎么都是个“穷”字。
你看,这里还有个更扎心的现实——教育资源的天平,根本没法平衡。
山区有些校舍,看着就让人皱眉,屋顶要不是漏雨就是瓦片点缀,学生一多,讲台连块黑板都是奢侈品。
老师呢,能留下来的要不是情怀就是无奈,牛气的早被县里甚至城里抢走了。
学科老师更别提,音体美啥的靠兴趣,理化生一问三不知,专业老师都是稀缺物种。
孩子想要换命,凭着知识去追梦?
跟城里的优等生一比,那差距一眼望不到头。
还有不少孩子家里经济本就蹩脚,学费杂费随时是一道大槛,苦撑到了小学、初中,读到一半咬咬牙直接去外面工地捡活计。
这下来就是老一套“穷人家孩子早当家,越穷越难翻身”的死循环。
其实现在提共同富裕,地方也是拼了命搞产业、通铁路,新区全上,政策文件也一份一份往下压。
但说穿了,贫困和落差不是政策一个拨款就能解决的。
山区孩子,尤其是那些想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穷孩子”,别说梦想,连跑下山去镇里参加次考试都得琢磨车票钱。
主城区的华灯璀璨、经济腾飞,他们听着像故事,生活中却摸不到。
那你肯定好奇为啥一个“超级地级市”会有这种极端反差。
答案其实很“现实主义”——阻碍发展的最大矛盾永远是地理和资源。
你城市中心搞得再像北上广,客观存在的山区就是你“长高”时拉不直的腿。
交通不畅,招不到外地投资,人才走失,技术留不下来。
久了之后,就像一块巨大的蛋糕,主城区那一块奶油最厚,边角酱都快干了。
换个视角,你会发现,哪怕已经有上千家大企业、农业产业每年都创新纪录,可只要底层的“教书育人”没跟上,这一切都是“局部繁荣,整体悬殊”。
要命的是,那些主城的繁华背后,其实夹杂了不少人没说出口的压力和焦虑。
房价水涨船高,外县青年到主城打拼,等工资、攒首付,拼了命想融进这个发展的滚滚大潮。
而县乡那些学生、工人,又默默做着城市化的“牺牲品”:有点像自己的努力永远赶不上城市更新换代的速度。
有时候看新闻通稿,口头功夫都挺漂亮——城市建设速度飞快、交通布局全国领先、产业综合实力全省数一数二。
但你真去乡村走一圈,乡道弯弯绕绕,有的地方连稳定供电都没彻底搞定。
农民种地赚点辛苦钱,遇上大病还是束手无策。
你来个城市抵用券、乡村振兴项目,哪怕政策一茬压一茬,大山隔着,执行下去就变样了。
现状摆在眼前,政府和社会其实都清楚:想让主城区的繁荣输送到每个角落,光靠“发展经济”远远不够。
真正的突破眼下有几个路子:
一是跳出行政区思维,把交通基础再下沉,说白了就是拿出真金白银修路到村、建新校舍。
二是提高山区教师待遇,让好老师愿意留下来,甚至愿意主动来到“穷山沟”。
三嘛,就是要搭建数字经济、线上教育那张大网,让孩子哪怕身在小山村,也能对接到更牛的课堂、知识和外面的世界。
讨论共同富裕,最难就是怎样打破“区域壁垒”,这不是哪一代人拍脑门子就能搞定的活。
但只要那些“穷孩子”还在努力、还在渴望,城市就应该停不下来。
把他们带上,不是什么慈善,而是这座城市往未来走的底气。
这么一番分析下来,赣州就像一个拼命奔跑的大孩子。
一头还在用力冲刺世界百强俱乐部,一头却拖着一串脚步跟不上的“小弟弟”。
能不能实现“让每个人都跟上”的梦想,绝对不是比拼高楼多少、GDP多少那种单项赛,而是“组团接力”,全员冲刺。
真正的现代城市,绝不是“光芒都集中在闹市中心”,而是能把阳光照到每个被大山环住的小村落、每个清早赶路的孩子脸上。
这过程中,谁都难免有遗憾,有二次落泪。
但如果一个城市的成功,意味着可以拉更多人上岸,那它才算真的强大。
你怎么看?
你觉得赣州这种主城区和山区发展两极的现象,哪个问题最该被优先解决?
不妨留言聊聊,一起出点“金点子”,也许下一个被改变的,就是你、我身边的那个孩子呢。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