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揭秘毛主席滴水洞11天隐居生活
2025-09-18
神秘的11日:隐匿于滴水洞的毛主席,与尘世隔绝
有关毛主席在滴水洞闭关的11日,社会上诸多猜测纷纭。确实,这11日,是毛主席思绪最为纷繁复杂的日子,亦是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时光。在这座被称作“西方山洞”的地方,他唯一的一次外出,仅是从洞口步出约300米,并未与任何人有过接触。现将毛主席在滴水洞期间的前因后果记录如下——
传说中的“西方山洞”
位于韶山的西南方位,三座雄伟的山峰傲然耸立,其中南端为龙头山,北端则是黄峰山,而西侧则是形态逼真的牛形山。滴水洞便被这三座山峰紧紧环绕,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这片土地约五平方公里,仅一条公路蜿蜒穿行其上。水库之口,韶山水库,幽静而雅致。三面林立着挺拔的树木,杜鹃花如火般绽放。两座山峰险峻对立,昔日曾有一座桥梁横跨溪流之上,桥畔则是一个山洞。即便是在旱季,洞中亦常有水滴落下,回声在洞中回荡,宛如琴音,悠扬动听,此乃滴水洞。因其得名“西方山洞”,乃因毛主席曾自东方来此。毛主席的家族世代在此辛勤耕耘。当地人对风水颇信,毛主席的祖父亦是风水信仰者。
毛主席曾言:“吾之祖辈久居滴水洞畔的虎歇坪。为了择定此地,特请风水高人卜算,耗时竟达11日之久。”
毛泽东曾言:“为何又迁至上屋场(今毛泽东故居所在地)?我父昔年勤勉异常,他对风水并无过多考量,更看重这片土地的肥沃。”
毛主席曾向我们讲述一则趣闻:他的祖父毛翼臣有一位兄长名为毛德臣,二人于虎歇坪劳作时,发现该地气候干燥,无论何时,雨水皆无法浸润。
毛主席曾言:“他们生前便念念不忘身后之安置,两人皆渴望安葬于此。原因不仅在于此地干燥宜人,更有那位风水大师的指点。他说此乃风水圣地,恰位于‘龙脉’之上。因此,兄弟二人争执不断。”他微笑着说道:“我看这位风水大师,既能挑起争端,又擅长化解纷争。他竟声称:‘这片土地告知我,谁先离世,谁便在此安息。’真是奇妙,竟有风水大师能与土地对话。”
他表示:“那仅限于封建时期,谁又愿意早早离世?死亡乃自然法则,岂能由人掌控?”
毛主席语气沉静地说:“然而,对祖宗的敬意不容忘怀。至今,我对母亲的怀念依旧深沉,她心地善良,待人慈祥,乐于助人,关怀老弱,怜悯幼小,这份情感我无法忘却。”
主席在诉说此情时,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又有谁能深刻领会主席那深沉的孝思呢?曾有一回,主席翻阅韶山的历史记载,他感慨地说:“蒋介石欲掘我祖辈之坟,此举实为失民之心也,失民心则失天下。”当时,主席的话语中透露出喜悦之情,因为中国共产党终于取得了胜利,击败了蒋介石。另一方面,这也展现了主席对民情的深切关注,他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
在积极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的进程中,山沟被截断,曾经的滴水洞已不复见,然而两山夹峙之间,依旧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洞穴。毛主席对滴水洞怀有深厚的情感,许多亲人的安息之地便位于这片山峦之间。
毛主席喜欢这个地方,夏日凉风习习,气候宜人,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陪同毛主席的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等同志。那次,我没有去。但后来得知毛主席对周小舟同志建议说:“你们省委不妨研究一下,在这山沟之中修建几间茅草屋,省里开会时,其他领导们也可在此稍作休憩。”
毛主席言:“老来欲归居一住。”
毛主席曾提及修建几间简朴的茅屋,然而短短两年间,这些茅屋竟奇迹般地蜕变为几座豪华的别墅。
于滴水洞的葱郁绿意中,一座青灰色屋脊平展的宅邸静立,此即为闻名遐迩的1号楼,乃毛主席的休憩之所。1号楼后倚毛氏祖茔,由墓地蜿蜒延伸而来,前方则是雄伟的龙头山,其布局似乎亦经风水大师精心规划。建筑依山而筑。室内设有会客厅,以及两套居所。
在连接1号楼与2号楼的回廊附近,分布着数间偏室,专为工作人员所设。1966年,我有幸伴随毛主席进行南巡,那时便与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高文礼以及新华社摄影师钱嗣杰同居于2号楼之中。
位于二号位置的楼栋是一栋两层高的客房楼,总计设有二十四间客房。三号楼则是一座三层建筑,坐落在洞口附近的山麓之下,与一号楼相距大约六百米。此处是8341部队成员以及省委接待处的同事们下榻的场所。
20世纪60年代初期,滴水洞曾一度沦为禁地。当时,其建设工程被称作“二〇三”项目,对外严格保密。工程完工后,仅有少数领导同志得以在此短暂居住,而普通人则无法踏入其地。因此,原本就充满神秘感的滴水洞,愈发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毛主席赴“西方山洞”
1966年6月15日,毛主席乘坐专列,离开了风光旖旎的杭州,并于当日抵达南昌,逗留一晚。
6月16日,一行专列驶向湖南长沙。毛主席于九所3号楼度过了短暂的一晚。
6月17日的午后15时,湖南省公安厅副厅长高文礼,以及省委接待处的肖根如处长,与我们同行,一同前往了滴水洞。
毛主席安坐于吉姆车之中,我与高文礼同志则乘坐前导车辆负责引路。毛主席周围,前后均有轿车相随,车内皆是忠诚的警卫人员。抵达滴水洞口,8341部队的部份成员入住3号楼,而毛主席则居住在1号楼,我、高文礼、钱嗣杰以及部分警卫部队则被安排在2号楼,这一切都是事前精心布置的。毛主席下车后,沿1号楼边走边观赏,抬头仰望那郁郁葱葱的群山,他欣然说道:“此洞天然与人工相得益彰,想必耗费了不少财力。既然已经建成,便需妥善管理,切勿使之受损。”
自1959年以来,毛主席再度踏足故里。上一次,他留下了“不惜牺牲壮志凌云,勇于让日月换新天”的豪言。这一次,他又将留下怎样的篇章?我们虽难以预知,但明显能感受到毛主席心中有所思,他需要一个静谧的环境来沉淀思绪。于是,毛主席选择了家乡的滴水洞,这个地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1966年,毛泽东主席于韶山滴水洞,与随行的工作人员共同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正值盛夏,气温攀升,滴水洞别墅却并无空调设施。肖根如处长特地从长沙驾驶卡车,运来了数个大木桶以及若干冰块。他将冰块安置于木桶之中,再利用电风扇将冰块吹化,从而产生清凉的气息,有效降低了室内的温度。
毛主席面露喜悦,风趣地评价道:“这‘土空调’倒是挺有趣的。”
毛主席在滴水洞思考了什么?
1966年6月17日,毛主席莅临“滴水洞”,日夜沉浸在文件、材料、报纸等文献的研读之中。其间,他尤为关注林彪于1966年5月18日在北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讲话。
林彪重点阐述了“政变”议题,他不仅讨论了国际层面的政变案例,还回顾了中国历史中的政变事件,强调全党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他指出:“自我们取得政权以来已有16年,我们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否可能遭遇颠覆、被篡夺?若不加以重视,我们可能会失去一切……”
继而,林彪频繁宣扬个人崇拜,在提及毛主席的卓越贡献时,他并未着重阐述毛主席所坚持的正确政治路线,反倒是过分强调所谓的“天才”理论、“句句是真理”、“四个伟大”等观点,刻意拔高和过度推崇。
毛主席一向反对个人崇拜。早在1948年8月15日,他在写给华北大学校长吴玉章的信中就坚决反对把他的名字与马恩列斯并列,指出:“‘中国革命经验’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也在内)根据马恩列斯理论所写的某些小册子及党中央各项规定路线和政策的文件在内。”“因此不能说毛泽东主义。”
1950年5月,毛主席获悉沈阳市决定为他铸造一尊铜像,当即表示反对。5月20日,他在沈阳市政府致中央新闻摄影局的公函上指示:“铸铜像影响不好,故不应铸。”并在公函“铸毛泽东铜像”旁批道:“只有讽刺意味”。
毛主席深恶痛绝个人崇拜的现象。他曾明确表示:“所谓的‘紧跟’、‘三忠于’、‘四无限’,实为令人不齿。‘跟’的本质在于紧随党的步伐,我一生秉持的原则是,路线正确便坚决支持,若谬误便勇于抗争,敢于逆潮流而动。‘跟’的对象应是为党,个人终会变迁……”
林彪广泛传播“人性”与“天才”的理念,令毛主席深感忧虑。私底下,毛主席曾明确指出林彪观点蕴含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
毛主席洞察了林彪诸多言辞的真正意图,直言他是企图借助我成为一场现代造神运动的化身——“钟馗”。我揣测他们的真实用意,无非是想借助钟馗之力来驱除妖魔。于是,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便成为了共产党的“钟馗”一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些感慨,他都一一记录在了致江青的信中。
毛主席在写给江青的信中说:“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有些分子,他们是要想整个打倒我们的党和我本人……而现在的任务,是要在全党全国基本上(不可能全部)打倒右派,而且在七八年以后要有一次横扫牛鬼蛇神的运动,尔后还要有多次扫除。”
毛主席那时对林彪既有看法,又有些宠爱。在每天看到的文件、材料和报纸中,都有林彪吹捧毛主席的话,他看了非常不自在。特别是林彪讲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抱着疑惑的眼光自问道:“我的话真有那么管用吗?”
毛主席下定决心,将掀起一场“文革”的风潮。他言道:“需将官僚主义之火燃烧,却需注意不可燃尽,否则烧焦了,便不再美味。”
我个人坚信,毛主席发动那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方法、规模以及时间安排,皆是在滴水洞的深思熟虑中逐步形成的。
毛主席曾言:“此类运动不宜持续过久,两三年足矣。”然而,彼时他或许并未料到,这场运动竟遭某些人借势,致使战线拉长至十年之期。
唯次外出仅300米。
毛主席在滴水洞忆起游泳。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
1959年,他曾畅游韶山水库,那么此次毛主席是否亦将重返泳池?又将前往何处畅游呢?
毛主席在一天之内召唤了我,他询问道:“耀祠啊,你去探查一下青年湖是否适宜游泳?”
我说:“好,我现在就去。”
孤身一人,我踏上了前往青年湖的旅程。抵达目的地后,我发现所谓的“湖”实则是一座宏伟的水库。它由两座山脉之间的高坝拦截而成,蓄满了深邃的湖水,清澈见底,成为了游泳的理想场所。
漫步于堤岸之上,我边走边观赏着水库的景色。这时,一位中年农民手握锄头,走了过来。他见我驻足凝视水库,不禁长叹一声:“修建这水库,竟将上方大片的良田淹没,这些土地原本肥沃,若毛主席得知此事,想必他绝不会点头同意。”
重返滴水洞,我对毛主席说道:“青年湖适宜游泳,水深适中,水面清澈见底,真是个理想的游泳胜地。”
我提及:“在某处,我邂逅了一位中年农夫。”随即,我将那位农夫的话语复述了一遍。当复述至毛主席“绝不会同意”的言论时,毛主席听后不禁发出“嘿嘿嘿”的笑声。
毛主席平时爱游泳,这次却没去。
毛主席未曾远离滴水洞,若说有所远离,那也不过是区区300米的距离。他日复一日,始终居于屋内。
1966年6月22日的清晨,毛主席步出住所,一眼瞥见大门口边停放着一辆轮椅,不禁好奇心起,便想试坐一番。毛主席刚一落座,曲琪玉和高文礼二人随即推着轮椅向外移动,我和钱嗣杰紧随其后。毛主席在轮椅上,童真的一面显露无疑。
毛主席安坐轮椅之上,环顾四周,只见青山绵延,大沟深壑,溪水潺潺。群山依旧,溪水依旧,他的兴趣似乎大减,便轻叹道:“嗯,我们还是返回去吧。”
于是,我们引领毛主席沿原路返回,距离不过区区300米。期间,毛主席与我们合影留念,那帧照片,我至今仍旧视为珍宝妥善收藏。
到武汉,渡过长江
毛主席寓居滴水洞,湖南省委有意将工作会议安排在距滴水洞不远处的韶山宾馆举行。得知毛主席将于28日启程,省委书记王延春便提议,希望主席能与一同参加会议的同志们合影留念,毛主席对此表示了愉快的应允。
1966年6月26日下午,毛主席在滴水洞1号楼前,接见了湖南省委开会的全体同志,并一块合了影。工作人员向我提出:“我们大家都想和毛主席照个相。”我说:“你们等着,我向主席说说。”当我向主席提出省委接待处的同志要求同主席照个相时,毛主席说:“好嘛。”
6月28日的清晨,毛主席与省委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合影结束后,主席微笑着对众人说道:“你们可以离开了。”言罢,他转身步入1号楼,落座后点燃了一支香烟。服务员察觉到毛主席的归来,立刻上前奉上香茗。主席品了几口茶,轻轻掐灭了香烟,带着几分留恋,缓缓步出了滴水洞。
抵达长沙大托铺铁路支线后,我们登上了专列。毛主席低声自语道:“又要前往那白云飘渺、黄鹤翱翔的胜地了。”他看上去心情颇为沉重。
1966年6月28日傍晚,毛泽东主席莅临武汉,下榻于东湖宾馆的一号楼。
7月15日,毛泽东同志指示:“你们前往武汉大学一观,了解他们当前正在从事何种活动。”
我们一行四人抵达武汉大学,目睹众多学子正在制作木排。我好奇地询问他们,这些木排是用于何等的用途呢?
一名学生宣称:“明日将横渡长江,此木排特为插挂彩旗而设。”
重返东湖宾馆,我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情况。彼时,毛主席并未多言。
7月16日的清晨,大约6点钟光景,毛主席发表了这样的言论:“上午8点,我将前往长江畅游!”
我向湖北省公安厅徐耘云副厅长及警卫部门下达了分头展开各项筹备工作的指示,不久,一切准备便井然有序。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从老故事里,读到那个辉煌年代”。
上午9时20分,在王任重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身着睡衣,乘坐卧车抵达了长江之滨。下车后,他极目远眺,恰逢一个好天气。他踏上了久候的渡船,首先检阅了武汉大学那5000多名游泳健儿。这些勇敢横渡长江的学生,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
游泳方队的学生们手持彩旗,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他们奋勇向前游去,江水潺潺流淌,与彼时流行的革命歌曲相和。毛主席站立船头,兴致盎然地注视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人群中忽有人惊呼:“看哪,那是毛主席,确实是毛主席!”话音未落,江面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长江之水亦随之激动,两岸群众亦为之振奋。高音喇叭中传出的革命歌曲更是激情四溢,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间。
同时,三批前来汉口期待毛主席接见的外宾们,亦沐浴在长江那激荡人心的欢呼声中。在对外联络部廖承志和外交部韩念龙的陪同下,他们一同登船观赏了学生们勇敢横渡长江的场景。外宾们目睹毛主席的身影,纷纷热情地鼓掌,毛主席亦回以转身的微笑,并向外宾们挥手示意。
观摩完学生渡江的场景后,毛主席乘坐的船只继续驶向长江上游。当渡船抵达武汉大堤之际,毛主席兴奋地表示:“今日游泳之乐,实为生平所钟爱。来吧,大家一同下水,共同领略长江的波涛。”言罢,他身边的几名工作人员纷纷跃入水中。
主席同样沉醉于这地下水之乐,他身体后仰,双腿抬起,双手交叠于胸前,宛如卧床休憩,一动不动地随波逐流,显得异常自在。有人以为主席已感疲惫,却不料他突然一侧身,奋力冲破层层波浪,挥舞手臂向前疾驰,波涛连绵,主席迅速将那些小伙子甩在了身后。
游泳健儿们有幸遇见了毛主席,毛主席对他们言道:“游泳实乃极佳的休憩方式,既轻松又自在,能让人心无旁骛,顺应自然。”他接着说道:“长江之宽广与深邃,水流之湍急,正是游泳的理想之地。”毛主席又强调:“横渡浩渺的万里长江,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我们应当投身于大江大海之中,在大风大浪中接受洗礼。”
毛泽东同志曾对王任重同志言:“长江,世人皆言其浩瀚,实则,广大非为惧。美利坚帝国亦然,我们曾正面应对,亦无大碍。由此可见,世间所谓之大,实则并不可畏。”
1966年7月17日,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三批来访的外宾。接见活动圆满结束后,他于当日启程离开了武汉。
7月18日,毛主席抵京。
毛主席于武汉之际,致信江青,信中所述核心思想,显然是他于滴水洞深思熟虑之成果。尽管名义上是致江青,毛主席亦曾将此信呈递给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一阅。
毛主席为什么把党内的政治问题,采用家书的形式写给江青呢?我认为里面主要阐明左、中、右的现实和这种政治现象的未来归宿,而这时的林彪正在成为毛主席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同时林彪大吹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这两个问题,毛主席都不便于公开讲。给江青写信是要让她对政治问题敏感一些,做到心中有数,也提醒江青注意自身的缺陷。
为了让读者比较详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现将毛主席给江青信中的有关片段摘录如下:
江青:
自从六月十五日,离开武林(杭州——本书作者注,下同)以后,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注:滴水洞在杭州的西面,毛主席由杭州而去)里住了十几天,消息不太灵通。二十八日来到白云黄鹤的地方(注:武汉素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传颂),至今已停留了十日。时局动荡,却预示着天下将迎来太平盛世……
我的友人所作的发言(注:林彪于五月十八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援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政变案例,敦促全党保持高度警觉。他强调毛主席的言论“句句真理”,甚至认为“一句可抵万句”。毛主席对此感到极不舒服。历史有时竟如此讽刺,那些曾高呼警惕政变的人,最终却走上了政变的道路),中央方面催促尽快发布,我已准备同意将其传达下去。
他专注于政变议题的探讨,这种阐述方式在他之前未曾出现过。他的某些观点,总让我感到不安。我始终坚信,我那些简薄的小册子(注:《毛泽东选集》),并没有那样神奇的力量。然而,经过他的吹捧,如今全党全国都为之沸腾,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情景。我似乎是被迫走上了梁山,看来不赞同他们的观点已是不可能的了。在重大问题上,违心地迎合他人,这在我的一生中尚属首次……
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峭拔者易折,洁白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两句恰好道出了我的处境。我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朗读过这番话,意在提醒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今年四月,在杭州会议上,我对朋友们提出的某些看法表达了不同的见解。
然而,这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即便在五月的北京会议上,他依然如此表述,而媒体更是夸大其词,近乎神话。在这种形势下,我唯有选择加入梁山。我推测他们的真实意图,是为了驱除妖魔,于是便借助了钟馗的力量。于是,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便成为了共产党的钟馗。
世间万物终将走向其对立面,赞誉之声越盛,随之而来的挫折便越深重。我已做好了被击得粉碎的准备……我亦劝你对此保持警惕,切勿因胜利而忘乎所以。时常反思自身的不足、缺陷与过错。这个道理,我曾与你提及无数回,你还记得吗?四月时在上海,我还曾提及此事……
若中国遭遇右翼政变,我坚信即便他们一时得势,也难以长久,因那代表着超过九成人民利益的革命者绝不会坐视不管。届时,右翼势力或许会借我的某些言论短暂获益,而左翼势力必定会利用我的其他言论集结力量,将右翼势力推翻。此次大革命,实则是一场严肃的演练……这是一场覆盖全国的演练,左翼、右翼以及摇摆不定的中间派都将从中汲取教训。结论依旧:前途固然光明,道路却必经曲折,正如那句老话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