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致敬中国航天人:李聪收到妻子神秘礼物,系着家与星辰的牵挂
2025-07-12
从峰峰泥土到星辰坐标:李聪的飞天轨迹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留下璀璨轨迹的 192 天里,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时长纪录被刷新的同时,一位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走出的农家子弟,也将自己的身影刻进了星辰大海 —— 他就是李聪。
作为第三批航天员中首次执行飞天任务的成员,李聪在太空中完成了 6.5 小时的出舱任务。当他的指尖划过空间站舱体时,仿佛在丈量从家乡灶台到宇宙星空的成长距离。国内首次 “太空养鱼” 实验成功时,他眼中的欣喜里藏着少年时对未知的好奇;空间材料舱外暴露实验取得关键数据时,他操作的严谨中,能看到当年追着老师刨根问底的执着。
从参与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供电系统验证,到为空间站维护升级,李聪在神舟十八号任务中的每一步,都踩着扎实的脚印。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峰峰矿区那个5岁就为父母分担家务的少年,是灯下啃着科普书的学子,是训练场上汗透衣衫也不放弃的飞行员。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李聪的故事 —— 看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如何带着泥土的坚韧,一步步触摸到星辰的温度。
灶台上的烟火,童年最暖的记忆
1989年10月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大社镇南旺村。母亲望着他好奇的打量这个世界的灵动大眼睛,夸赞“长大一定是个聪明的娃”,于是父亲为他起名“李聪”。或许他们没想过这个孩子未来会触摸星辰。那时的日子像村口的土路,坑坑洼洼却扎实 —— 父亲李军生的卡车轱辘碾过邯郸附近的土路,为生机四处奔波;母亲在校办工厂的缝纫机前为全家缝补着日子。5 岁时的李聪已经站在灶台前的板凳,为妹妹和自己热剩饭吃。
"哥的手总带着被灶火烫伤的疤痕。" 多年后,妹妹李娜娜对着记者采访的镜头抹眼泪,声音里裹着化不开的暖,"爸妈跑运输、赶工,中午回不来是常事。哥就把早上的窝头掰碎了,用热水泡软,拌点酱油给我吃。他怕我烫着,总先吹凉了才递过来,自己却嚼着干硬的边角料。"
上学路上,李聪牵着妹妹的手走过田埂。春天有蒲公英沾在妹妹的羊角辫上,秋天有落叶在他们脚边打转。妹妹走累了,他就蹲下来背她,后背的汗水浸透了校服,却稳稳托着一个小女孩银铃般的笑声。那些年的烟火气,不仅熏黑了灶台,更在他心里烙下了 "担当" 两个字 —— 后来他成为飞行员,成了航天员,这份藏在骨血里的踏实,始终没丢弃。
图书室中的执着,照亮少年的征途
峰峰矿区第一中学的图书室里,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轻柔地洒在泛黄的书页上。17 岁的李聪正全神贯注地盯着一篇《机械动力原理》,眉头紧锁,陷入沉思。这早已超出了一般高中生能够接受的知识范围,但他却乐此不疲。旁边的同学笑着翻看了几页,说道:“这内容太复杂了,别看了。” 可李聪不为所动,他掏一摞稿纸,一笔一划,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工整地抄写下来,字迹坚定而有力。
“他抄了满满三页纸,课间追着我问,午休还堵着物理老师不放。” 当年的班主任对此记忆犹新,“最后,连数学张老师都被他‘缠’上了。三个人围着黑板反复推演,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父亲李军生常常摩挲着儿子当年的笔记本,纸页边缘已被磨得卷了边。上面除了密密麻麻的公式,还有许多批注:“这里卡了两小时,问了王老师才懂”“原来齿轮传动和自行车链条是一个道理”。李军生的语气中满是骄傲:“这孩子,就是认死理。一道题做不出来,饭都不吃。有次半夜醒来,还看见他在台灯下画图,说梦话都在背公式。”
梦想的转向:从歌唱家到飞行员
谁能想到,这个日后驾驭神舟飞船的硬汉,少年时的另一大爱好是唱歌,平时总爱抱着收音机,哼唱《小白杨》。妹妹记得,哥哥折纸飞机时,嘴里总会哼着那些军旅题材歌曲,纸飞机飞得越远,他的歌声就越响亮;踢足球时,他作为前锋,每当进球,便会扯着嗓子唱起《橘红色的火焰》:“我们是风,我们是电,我们是橘红色的火焰!攻攻像风雷电闪,……”,逗得队友们哈哈大笑,笑他 “想当歌星想疯了”;重大节庆日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活动,都有李聪的身影。
转折发生在高三那年,空军要在邯郸地区招收飞行员,当招飞公告在校园贴出后。体育老师拍着他的肩膀建议道:“你体格好,反应快,不去试试?” 那天放学后,李聪在操场默默跑了十圈,汗水模糊了双眼,而他的内心正经历着激烈的挣扎:一边是话筒前闪耀的星光大道,一边是蓝天上翱翔的战机翅膀。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展现男儿本心的飞行员。
2009 年夏,红色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峰峰矿区时,李聪正在帮父亲卸煤,满手黑灰的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通知书,指尖的炭黑不经意间蹭在了 “空军航空大学” 几个字上,却似为他的梦想镀上了一层坚实的底色。那一刻,他没有兴奋的高歌一曲,只是对着天空,露出了灿烂而坚定的笑容 —— 原来,少年的梦想,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悄然长出该有的模样。
从座舱到太空舱,每一步都印刻着坚韧
经过四年不断的自我学习、挑战和磨砺,李聪从一名青涩少年正式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成为飞行员的十年间,李聪将 “一根筋” 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练习特技飞行时,他总是第一个主动要求加练;执行夜间巡逻任务,他也总是把最复杂的航线留给自己。战友们笑称他 “疯了”,他却只是微笑着回应:“天上的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成为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十年里,他累计安全飞行 2000 余小时,两次荣立三等功。执行跨区机动任务时,突遇强气流,机身剧烈颠簸,他凭借肌肉记忆稳住操纵杆,在云层中精准找到备降场;带教新飞行员时,把自己的笔记整理成《特情处置手册》,扉页写着:“每一次起飞,都要想着平安着陆。”
2018年是李聪爱情、事业双丰收的一年。这年他与同在航空系统工作的江苏泰兴姑娘丁洁相识,共同的职业和话题使他们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开启第三批航天员的选拔工作,对太空向往已久的李聪决定报名参加。当他与丁洁商量时,这位洒脱的姑娘坚定的支持他“飞得更高”!2019 年他们结婚时,丁洁在誓词里说:"你奔赴星辰大海,我为你守护家园。"
在那次选拔现场,他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当聂海胜的手与他的手紧紧相握时,李聪只觉一股电流传遍全身。“航天员,是将国土延伸到太空的人。” 偶像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他的心底。就在那时,他将太空纳入下一个征服的目标。
然而,从 “天空” 迈向 “太空”,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要经历一段炼狱般的训练学习期,才能实现蜕变。李聪不仅要学习上百门的航天理论课程,还要参加体能、心理、生存、耐力和适应性训练等八大类、两百余项的训练。
超重训练时,8 个 G 的载荷如同一座大山,压得他眼球突出,意识也渐渐模糊。在恍惚中,他想起父亲卡车的方向盘 —— 当年,父亲紧握方向盘,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如今,他也要握紧操纵杆,冲破身体的极限,让自己不断强大。失重模拟训练更是让他吐得天昏地暗,对本就从小晕车的他是个不小的挑战。妻子丁洁得知情况后,为他准备了一大包薄荷糖。每次训练结束后,他就会迫不及待的含一颗,舌尖传来的薄荷清凉,满是家人给予的力量,让他的眩晕感很快被压制下去。
每次训练完,李聪的衣服都能拧出半盆汗水, 同为航天员的李广苏好不到那儿去。两人苦中作乐,比谁淌的汗多,日子就在紧张的训练中快速渡过。2020年9月,李聪和李广苏等人正式成为第三批航天员。
2023 年,当神舟十八号乘组名单公布时,李聪的名字赫然在列。出征仪式前,他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航天服,领口的徽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一刻,他的思绪飘回过往,17 岁时在学校图书室的稿纸上废寝忘食的验算;20岁时在航空大学的模拟机上反复演练驾驶战机;30岁使在航天城的训练馆里被汗水浸透……。原来,过往所有的坚持与倔强,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太空里的礼物,是血脉相连的牵挂
发射前夕,李聪回家看望了一次父母,母亲将一包家乡的花椒,小心翼翼地塞进他的包里,轻声说道:“在天上想家了,闻闻这个,就不孤单了。” 父亲则拍了拍他的胳膊,喉结动了动,只说了一句:“好好完成党交给你的航天任务,为国争光,给咱邯郸人争口气!”妻子丁洁送他到发射场,递给他一个密封袋,眼中满是温柔与期待:“到了空间站再拆。” 李聪满心好奇,刚想问是什么,却被妻子眼中闪烁的光芒止住了话语。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神舟十八号飞船搭载长征二号F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起飞。8个多小时后,神舟十八号乘组与十七号乘组在中国空间站胜利会师。随后,两个航天员乘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牵挂他们的全国人民报平安。
忙完这些工作后,李聪回到自己的房间,打开了递给他的那件密封袋,里面是一个巴掌大的小木盒。拆开木盒,李聪的指尖轻轻拂过里面的物件 —— 那是一枚用两个女儿的胎毛制成的平安结。黑褐色的柔软胎毛被红绳细细缠绕,编出精致的平安结,中间嵌着颗小小的北斗星吊坠。丁洁在附信里写:"大女儿刚回喊爸爸,小女儿还不会说话,我就剪了她们的胎毛编在一起,这样你就带着我们仨的牵挂啦。"
他把平安结系在舱内的栏杆上,每次飘过时都会多看一眼。这枚凝结着血脉的信物,像从峰峰矿区延伸来的丝线,一头拴着灶台边忙碌的童年,一头拴着空间站的现在。那些在灶台上练出的耐心,在模拟机里磨出的韧劲,在训练场馆拼出的倔强,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从容 —— 原来从泥土到星辰的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当平安结在失重环境中轻轻旋转时,李聪忽然懂了:所谓摘星的勇气,从来不是凭空生出的。它藏在童年为妹妹热饭的炊烟里,藏在少年追着老师问问题的执着里,藏在爱人用胎毛编织的牵挂里。这世间最柔软的力量,却是那么的坚韧与厚重,支撑他一路走向了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