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娃喊你“妈妈”“妈”还是“老妈”? 看似一字之差, 实则区别挺大
2025-07-03
上周去幼儿园接外甥女,刚到门口就听见一片清脆的“妈妈”声。
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扑进妈妈怀里,奶声奶气喊“妈妈”,那位妈妈眼睛都笑弯了。
旁边一位初中生模样的男孩,远远看见妈妈就喊了声“妈,快点儿”,妈妈嘴上念叨“急什么”,脚步却不自觉加快。
还有个高中生模样的小伙子,拍着妈妈的肩膀说“老妈,今天晚饭加个鸡腿呗”,妈妈佯装嫌弃“就知道吃”,嘴角却藏不住笑意。
可前几天刷到个新闻,说美国马萨诸塞州打算用“分娩者”代替“母亲”这个称呼,当时我就愣了。
在我们中国文化里,不管孩子叫妈妈”“妈”还是“老妈”,每一个称呼都饱含着孩子对妈妈发自内心的亲近和爱意。
但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称呼就像个“成长计时器”,从叠字到单字,再到带“老”字,一字之差里藏着的,可是孩子心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妈妈”“妈”到“老妈”,一字之差的转变,藏着成长的秘密
小时候喊“妈妈”,心理学说这是安全感密码
记得我姐家孩子刚学说话时,整天“妈妈妈妈”挂在嘴边,有时候半夜醒了也要喊两声才踏实。
儿童心理学里有个“安全基地”理论,说孩子幼年时把妈妈当成“安全港湾”,叠声词“妈妈”读起来像小鼓点,敲得越快越能让孩子觉得“妈妈在身边”。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的:“孩子最初的语言,是对安全感最本能的呼唤。”
你想啊,幼儿园门口哭着喊“妈妈”的孩子,其实是在用叠字传递“我需要你”的信号,这时候妈妈一抱,孩子心里那点不安就全化了。
上小学后改喊“妈”,是孩子在闹独立
我邻居家孩子上三年级后,突然就把“妈妈”改成“妈”了。
有次他妈妈跟我吐槽:“就少了个‘妈’字,感觉孩子一下子跟我生分了。”
后来看了本发展心理学的书才知道,小学阶段的孩子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鹿,特别渴望证明“我能行”。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这个阶段孩子进入“自主性发展期”,喊“妈”其实是在说:“我长大了,不用事事都依赖你啦。”
我见过一个男孩,以前出门都要牵妈妈手,突然有天自己背书包走在前面,回头喊“妈,你走快点”,那小大人的样子,分明是在宣示我的独立第一步呢。
青春期喊“老妈”,这是孩子把你当哥们儿了
我表妹上高中后,张口闭口“老妈”,有次她妈假装生气:“我有那么老吗?”表妹却说:“喊‘老妈’多亲切啊,跟你像朋友一样。”
后来看一项调查,发现80%的高中生会用“老妈”“老母亲”称呼妈妈,这可不是嫌弃,而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青少年心理学里说的,这个阶段孩子渴望平等交流,喊“老妈”其实是把妈妈当成了“可以调侃的伙伴”。
我见过一个小伙子,跟妈妈聊天时说“老妈,你这审美得跟上潮流啊”,转头就偷偷给妈妈买了新裙子。这声“老”里,藏着的是“我把你当自己人”的亲昵呢。
第三部分:称呼变了别焦虑,母爱是“抱得住”也“放得开”
孩子喊“妈”时,别忙着失落,这是他成长的“信号灯”
之前有位妈妈跟我念叨,孩子从“妈妈”改成“妈”那天,她偷偷掉了眼泪,觉得“孩子不需要我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真正的母爱,是帮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
其实,孩子喊“妈”时,正是需要你退后一步的时刻。
比如他写作业时别总盯着,改成问“需要妈妈帮你倒杯水吗”?
他跟同学闹矛盾时别直接插手,改成说“你觉得怎么解决更好呢”?
我见过一个聪明的妈妈,孩子刚改称呼时,她故意说:“呀,‘妈’这个称呼真精神,感觉我家宝贝长大了。”
孩子听了特得意,后来反而更愿意跟她分享心事了。
孩子喊“老妈”时,试着把他当“盟友”,你会收获惊喜。
有个同事的儿子上大学后,每次视频都喊“老妈大人”,还经常吐槽“食堂饭没你做的好吃”。
同事一开始觉得孩子“没大没小”,后来学着跟他开玩笑:“想吃就回来,老妈给你开小灶。”
结果孩子反而主动跟她聊规划:“老妈,我打算考研,你帮我参谋参谋?”
所以,健康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懂得适时退出。
当孩子喊“老妈”时,其实是在说“我想跟你平等对话”,这时候你要是能拍拍他肩膀说“小伙子有想法啊”,比唠叨好好学习管用多了。
结语
心理学家曾做过追踪研究:不管孩子喊“妈妈”“妈”还是“老妈”,背后对母亲的依恋和爱从未减少。
所以,别纠结孩子对你的称呼是什么,称呼变了,只是孩子长大了,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但妈妈永远是他心里最温暖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