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苏超火到带动行政区划畅想,盐城滩涂年年长陆,第14太保会从海里长出来吗
2025-11-24
盐城13年净增746平方公里陆地、仍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向海长大,“第14太保”不再只是梗
“苏超”火了,球场上看台坐满人,网上更热闹,谁能成江苏“第14太保”成了讨论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这股热度顺势把盐城的“长个子”体质推到了前台,大家一边看球一边琢磨:这座沿海城市,是不是在悄悄给江苏“造”一个新市级单位的土台子
公开数据显示,盐城陆地面积从2010年的16972平方公里,涨到2023年的17718平方公里
不是测一回的巧合,而是连年在长
按官方与多来源口径,射阳河口以南沿海地段每年成陆10多平方公里,若按“每年新增1万亩”粗算,也有约6.7平方公里
这么生长,难怪网友笑称“盐城别再长胖了”
玩笑归玩笑,这真是地理板块在慢慢改写地图边框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看起来更有画面感
就按保守口径测算,30年×6.7平方公里,约等于201平方公里,这差不多相当于6个澳门,或一个山西侯马的面积
到那时,盐城本就不小的身形会更壮
“船大不好调头”,是否把新增地带上部分既有区域组团,做成一个功能更集中的新城,甚至未来的市级单位,这是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设想
名字也被玩得飞起
除了“黄海市”“盐海市”“射阳市”,网友又抛出“淤洲市”“绿能市”“鹤鸣市”,既浪漫又接地气
但先把话挑明,截至2025年11月,没有任何关于设立新市级单位的官方消息,省市两级也未发布行政区划调整规划
这意味着,目前仍是基于成陆速度的民间预判与热烈想象
行业里普遍提醒,设市不是“地够大就行”,要有人口体量、经济密度、公共服务与城市功能的完整配套,远比地图上画一条线复杂
所以,理性看热闹,才更有趣
回到“怎么发展”这件正经事
盐城已将海洋经济摆上台面,提出到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
方向很清晰,新能源是关键词
从“苏超”延伸出的“新能源德比”,再到淮安在2025年把智能装备与新能源产业做到了千亿规模、光伏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整条产业链的势能都在上行
这给未来沿海新城的产业底色,添了把火
我们脑补一下生活质感
一边是黄海风起浪低,丹顶鹤和麋鹿在湿地里安静驻足,另一边是海上风机列阵,光伏镜面铺成银色梯田,远处海工装备园区叶片缓慢转动,夜里码头灯火亮起,岸边摊位上蟹壳正噼里啪啦作响
这样的城市不必庞杂,但必须克制,生态和产业双在线,才是可持续的答案
要把愿景落到地面,路径很关键
更可行的起步,是先做功能型新城或国家级平台,走“政策赋能+产业驱动”的路线,再逐步补齐人口承载、教育医疗、交通枢纽等城市要素
看两个参照系:上海临港从2019年获批新片区起步,聚焦高端制造与航运物流,2024年GDP已破3000亿元,没有设市,却成了新增长极
再远一点
荷兰鹿特丹马斯河新港区通过填海扩展港区,几十年里把临港工业与湿地保护拉到同一张桌子上,城市功能与生态修复彼此成就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产业先立住、政策跟上来、公共服务同步兑现,城市才“长得正”
盐城沿海如果走这条路,新空间的每一寸地都能产生高效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面积成就”
相比一口气“设市”,循序渐进的制度与功能叠加,或许更适合这片从海里长出来的新土地
当然,想象的乐趣也很重要
“黄海”“淤洲”“鹤鸣”这些名字,藏着地域的性格与人们的期盼,既要有产业的锋利,也得留住湿地的温柔
苏超把火点起来了,讨论越真诚,方案越成熟,等到条件都到位,水到渠成才最稳妥
到那一天,球场上唱过的口号,可能就会变成城市的注脚
你更中意哪一个“第14太保”的名字,理由是什么,未来想在这座城里过怎样的一天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江苏第14太保”名称创意及产业规划方案,包含10个差异化名称提议和对应的发展定位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