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意昂体育介绍

从杨根思的炸药包到冰雕连的冻僵手:他们的位置锁住 3 万美军,退了就没抗美援朝拐点

2025-11-24

杨根思与冰雕连为何即便面临生死关头也坚决不后退?实际上,他们原本有逃脱的机会。

上级的指令并非要求士兵们无谓地赴死。我军虽勇猛无畏,却始终抵制无谓的牺牲。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通常都会准许阵地上的官兵选择撤退。

在一年多前的淮海战场上,杨根思与冰雕连所属的三野部队,即宋时轮指挥的10纵,成功执行了徐东阻击战。面对徐州国民党军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攻势,他们不仅达成了阻击目标,而且在任务完成后,果断撤退,避免成为敌人炮火下的活靶子。

为何在相同的部队和指挥官领导下,杨根思和冰雕连成员却必须以生命为代价?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查明杨根思与冰雕连英勇牺牲的确切地点。

一、杨根思牺牲何处?

杨根思,实则是一位思维敏捷、擅长运用巧妙战术的战斗英雄。

杨根思,江苏泰兴籍,1922年出生,原名羊庚玺。在投身新四军之际,登记人员不慎将他的名字听错,误记为“杨根思”。此后,他索性沿用这个名字,一误成真。

杨根思对爆破战术情有独钟,不仅投弹精准,更擅长规避敌方的炸弹攻击。早在1944年,他就因其卓越的战斗才能被所在部队授予“战斗模范”的荣誉称号,这充分彰显了他的聪慧与英勇。

1946年6月,新四军一支队伍进攻泰安城,杨根思展现出了惊人的爆破才能。

部队突入城区,却在一家天主教堂前遭遇敌军火力封锁。由于炸药包无法送至教堂附近,而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又不足以覆盖目标,杨根思毅然决然地冒着生命危险,勇闯至距离教堂四五十米之外,连续投掷了18颗手榴弹,最终成功炸开了教堂的大门。

尽管投入战斗,杨根思却未能迅速摧毁敌人的火力点。他冲锋过急,不幸面部受伤,面部敷上了绷带,遮挡了他的视线。连长向他告知了敌火力点的大致位置,在视线模糊的情况下,杨根思接连投掷了两颗手榴弹,竟奇迹般地全部击中目标,成功摧毁了敌火力点。战斗结束后,杨根思因其英勇表现,被所在部队授予“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此后,他屡建奇功,曾以三颗手榴弹一举摧毁敌军碉堡,更有连续使用两个炸药包,先后炸毁敌方两座碉堡的壮举,因此先后荣获“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以及“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的荣誉称号。

他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极具智慧、擅长巧妙打击敌人同时避免自身伤亡的智者。

在投身战场的临界时刻,杨根思已被擢升为副连长,荣获全国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1950年10月1日,他更有幸登上天安门观礼台,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庄严庆典。

实在难以置信,这位英勇且足智多谋的连长,在朝鲜战场上竟采取了以拼消耗、拼伤亡为特征的僵化作战方式。

回顾杨根思牺牲经过。

杨根思调入朝鲜战场后,担任了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军58师172团3连连长的职务。他的军衔与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的角色相当。

位于朝鲜咸镜南道的长津郡下碣隅里镇。

杨根思以其擅于动脑筋的作风,在此次行军中再次彰显其过人之处。彼时气温已降至零下三十余度,众多部队在行进途中出现了不少因冻伤而导致的减员情况。杨根思积极动员战士们集思广益,采取多种方法来抵御严寒,诸如用毛巾覆盖头盔,以玉米壳制作鞋垫或包裹足部等。此外,他还鼓励大家利用雪水擦洗面庞与双手,并在山地进攻训练中坚持不懈。休息期间,战士们相互靠近,共同取暖。

全连169名战士,迎着狂风和大雪,强行军四天四夜,准时抵达长津湖南侧的下碣隅里,谱写了一曲无一非战斗减员的壮丽篇章。这意味着,他们没有一人因饥饿、寒冷、迷路或受伤而离开队伍。在摄氏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装备简陋的三连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杨根思的英勇事迹堪称非凡。

然而,接下来的激战,其残酷性远超杨根思的预想。

首长向三连下达了明确指令,责令其坚守1071高地东南侧的一处小高地。

杨根思遂将麾下三个排队分散部署至小高岭的三处阵地。而他本人则率领第三排,驻守在最前沿,亦即海拔最低的阵地。

三天之后,即11月29日,美军如预期般向向下碣隅里发起了猛攻。杨根思所坚守的阵地,火力部署精准,足以封锁山下那条唯一的公路。

美军抵达山脚后,为了确保顺利穿越此段公路,遂部署了一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把守的关键制高点1071高地发起了攻势。杨根思所率的三排阵地,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战斗前沿。

在经过一番惨烈的冲击与反击后,美军于第八轮冲锋中付出了百余人伤亡的巨大代价,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坚定地发起了第九轮的冲锋。

在仅余的三排中,仅剩两人坚守阵地,其中一位是杨根思,另一位则是重机枪排的排长。彼时,所有子弹均已耗尽,他们手中仅剩一颗手榴弹与一个炸药包。

杨根思下令排长携带重机枪迅速返回营部,而他则孤身一人,勇敢地与美军展开激战。在投掷完最后一颗手榴弹之后,他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军阵中,与数名美军士兵同归于尽。

二、围歼战术

人们或许会质疑,为何一个志愿军排面对美军一个营的兵力,尤其是在敌方强大的火力和坦克支援下,还要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兵一卒?这显然与杨根思的作战风格不符。

战术上,此问题无解。

解答的关键,在于杨根思所驻之地——下碣隅里。

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之南,构成了通往该地区南部的唯一通道。

自然,若从严格意义上讲,长津湖一带虽属山区,但纵横交错着不少野路与土路,当地居民多有隐秘小径可供通行。然而,美军部队拥有众多车辆和装备,唯有沿公路行进,而通往下碣隅里的那段公路,便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通道。

上级对杨根思下达了严令,务必坚守1071高地前沿阵地,旨在彻底封锁美军在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行动。

鉴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下达的明确指令,即全面围剿驻扎于长津湖的美军部队。

围歼战斗两大要义:

兵力数倍,确保围敌。

卡住要道,令敌无路。

在这片寒风凛冽、山地坚硬如石、足以使岩石冻裂的荒凉之地,杨根思的三连成功封锁了敌人南撤的必经之路。

杨根思岂能选择撤退?即便只剩下孤身一人,他也要誓死捍卫阵地,为北面的主力部队围剿美军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线。

身处重重包围之中的,乃是美国陆军第1师的全体兵力以及第7师的部分部队。

总计兵力超过三万人,其中陆军一师的人数便高达两万五千人,其规模与志愿军的一个军相仿。然而,其火力装备之强大,竟远超志愿军十倍有余。(以上兵力数据源自《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出版)

九兵团的兵力规模约为15万,面对敌人的兵力,我们的比例仅为1比5。在这样的兵力配置下,我们并未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即便是面对国民党军队时,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等重大战役中,也力求将敌我兵力比控制在1比5以上,甚至更高。而美军的战斗力显然远超国民党军队,因此,1比5的比例对我们来说显得相当紧张。

九兵团何以敢战?实则,这不仅源于勇气,战前存在一定的判断失误。原先预估美军在长津湖地区仅有1万余人,我军自信拥有超过十倍的绝对优势,然而实战中却发现敌军人数远超预期。

五倍的优势虽在实战中显得有些吃力,然而宋时轮意识到,幸亏采用了围歼战术,否则损失将更为惨重。

这是怎么说呢?

围歼战术优点显著。

首先,当敌人两支师团被有效隔离,无法相互支援时,美军顿时陷入混乱,尤其是北极熊团,在战斗伊始便陷入一片混乱。团长在混战中不幸被击中,与电影《长津湖》中描绘的英勇至死不同,他在战斗的早期便命丧黄泉。两个营长在负伤后直接乘坐直升机逃离战场,这一行为直接导致该团士气涣散,失去了有效的组织结构。最终,我军将其全歼。这正是孤立敌军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其次,我们着重限制了敌方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一旦美军放缓脚步,我便能迅速追击,使其坦克与装甲车沦为无用之物。美军自南面派遣了一支特遣队前来支援,却不幸陷入了我军的重重包围,其战车与坦克几乎悉数被摧毁。

在遵循这一战术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杨根思及其第三排英勇献身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冰雕连的英勇牺牲,其性质与杨根思烈士颇为相似,然而其场面更显悲壮。

冰雕连,即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2营6连。此连亦于下碣隅里周边地区对美军展开阻击。彼时,2营全体兵力齐心协力,英勇顽强,成功击退了美军的援军。然而,位于侧翼的6连阵地却始终未曾开火。待接防部队抵达时,方才惊觉,该连125名战士已全部在阵地之上冻饿而亡。他们身着单薄军装,手持武器,俯卧于战壕之中,保持着战斗的姿态,目光怒视前方,仿佛随时准备发起冲锋。

他们化作一尊尊冰雕,冰晶在他们的面容上凝结成一层晶莹剔透的霜花,每一缕眉毛、每一绺胡须上都悬挂着密集而细小的冰棱,坚硬且闪耀着寒光。

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向毛泽东主席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被分割成四个孤立区域,相互间无法取得支援。尽管最终多数部队成功突破重围,但这场激战以美军伤亡超过1.3万人为代价,其中第31团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痛结果。

陆战一师,作为美军当之无愧的精锐之师,此次遭受重创,兵力损失近半,实乃元气大伤。即便在欧洲战场上,面对同样凶猛的德军火力,该师也未曾承受如此惨重的伤亡。然而,在与仅装备轻武器的步兵交手中,却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这无疑归功于志愿军所秉持的先进步兵战术思想。杨根思、冰雕连等英勇事迹,更是这一天才战术的生动范例,气壮山河,令人敬佩。

三、美军未掌握的战术

围歼战术,是我军历经长期战争磨砺而形成的制胜利器。一指之伤,不如断其一指,彭德怀、宋时轮等将领自是深知此中奥秘,即便是军、师级别的指挥官,亦对这一战法的精髓心领神会。正因如此,在长津湖战役中,我军的战术思想得以完美贯彻执行。

反观美军,其对围歼战术的理解与运用始终显得不够成熟。

当初,朝鲜人民军独立对南韩发起了猛烈攻势,连连取得胜利,直至抵达釜山地区,将南韩军队以及美军逼入了釜山周边的环形防线。那时,美军已经具备了实施迂回穿插战法的条件。

当时,朝鲜人民军抵达釜山的兵力不过十万有余,而美军、李承晚的部队,以及英、澳等国的军队,在仁川登陆战爆发前,其规模已膨胀至十四万五千人。

我军总兵力已超越朝鲜人民军。凭借美军卓越的立体作战能力,完全能够突破釜山防御的包围圈,对朝鲜人民军实施反击与穿插,将其分割并逐步歼灭。然而,美军并未采取此举,而是选择坚守阵地。

守总没问题吧?

非也。美军对于朝鲜人民军的实际规模仍感模糊,误以为其总兵力维持在最初的20万人左右。实则,朝鲜人民军陆军的人数介于13万至14万之间,而剩余的部队则多为战斗力有限的海军、空军以及警察力量。

美军长期采取消极防御策略,导致战场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景象:朝鲜人民军一路对美韩联军形成压制。甚至,朝鲜人民军还重创了一个美军师,并俘虏了一位美军师长,这一壮举,即便是后来的志愿军也未曾实现。这并非意味着朝鲜人民军战斗力有多么卓越,而是美军在起初表现得过于保守,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随着美军主力陆续抵达朝鲜半岛,美国国内外的共识终于形成,并确立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实施仁川登陆。

此举堪称巧妙,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战略渗透,直接在仁川实施登陆,从而截断了朝鲜人民军的退路。

然而,从战略战术的视角来看,美国军队的行为似乎过于追求长远,这是为何呢?

面对数量庞大的联合国军,朝鲜人民军主力竟能保持极高的机动性。其中,部分主力迅速后撤,向北方转移,而未能及时撤离的部队则就地转入游击战状态。

的确,那些觉得眼熟的伙伴们,您一定联想到了我军的战术。朝鲜人民军正是借鉴了中共军队的战法,因为在其编制中,就有整整五万部队是由解放军改编而来的,他们对解放军的作战方式自然是驾轻就熟。

先前,美军未能紧追朝鲜人民军,如今却只能眼睁睁目睹其撤退。匆忙追击虽迅速,却也击溃了众多敌军,却未能在战场上实现一次全歼的完美战例,错失了在釜山就地彻底歼灭敌军的大好时机。

与此同时,在仁川登陆后,美军亦遭遇了诸多挑战。战略上虽采取包围策略,然而一旦实行包围,首要任务即是迅速封锁敌人的退路。

美军切断方向错误。

美国军方并未采取占领朝鲜薄弱防御的交通枢纽的策略,转而直接发起了对朝鲜首都汉城的猛烈攻势。

朝鲜人民军在该地区部署了重兵防御,美军历经艰辛,耗尽心力,方才攻克汉城,并勉力控制通往北方的要道。然而,在美军攻城之际,朝鲜人民军已有一大部分兵力成功越过汉城,撤往北部山区。

即便仁川登陆已成功一半,美军内部仍是一片喧嚣。麦克阿瑟的包抄战略未能获得多数人的赞同,历经一番激烈争论,决议方才得以通过。

显而易见,美军在迂回、包抄、围歼等战术运用上,始终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其战略思维多局限于实力不足时避免正面冲突,对装备和火力的依赖度过高,战术理念与志愿军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

因此,当美军踏入长津湖区域之际,他们对敌方志愿军的数量一无所知,甚至不屑于进行侦察。他们自认为,凭借中共军队陈旧的装备,根本不足以对美国军队构成任何威胁。

狂傲的麦克阿瑟甚至断言,一旦中共军队敢轻举妄动,必将遭遇覆灭之灾。

事实一次又一次地给了我们沉重一击。起初,九兵团的雄厚实力让我们深感震撼,随后,志愿军那出神入化的围歼战术又让我们惊愕不已,一时间,我们的阵脚顿时大乱。

四、九兵团之憾

然而,长津湖战役亦存遗憾,尽管九兵团以五倍之众对抗敌方之一部,仍未达成全歼陆战第1师的既定战略目标。

这情形似乎颇显尴尬,我方一个兵团下辖12个师,竟然无法击败美军的单一师团?

谈及此,我们不妨普及一些关于美军编制实力的基本常识。

美国陆军的一个集团军,尽管同样称作“军”,但实则其人数远超志愿军的一个军。以驻朝鲜的美军主力第八集团军为例,其编制人数约为9.2万,这比我国的九兵团总兵力要少数万人。据此可以推论,美军的集团军规模大致等同于我国的一个次级兵团——即由三个军组成的兵团。

此类师级战斗单位,汇聚了众多辎重、后勤部队,并融入了各类机械化作战元素,其兵力规模介于2.5至3万人之间。

规模与志愿军一个军相仿。

宋时轮的九兵团,实则凭借四个轻步兵军之力,对抗一支装备精良的机械化军。

就装备火力而言,我们的一支兵团或许仅与美军陆战第1师相当,此言非虚。

因此,自长津湖战役爆发以来,尽管我方成功将美军分割为四部分,但未能迅速将其全歼,根本原因在于火力对比悬殊。

众多观众对《长津湖》的真实性表示质疑,尤其是对人海战术的呈现效果不满,他们普遍认为志愿军应采用三三制战术,并主张散兵线不宜过于密集。

那些对这一问题进行吐槽的人,实则大多并未真正理解解放军的步兵战术。他们只是听闻了“三三制”这一战术,便不假思索地将其生搬硬套。

实际上,步兵战术远不止三三制一种,攻击队形中存在着众多与三三制迥然不同的样式。然而,出于对军中机密的保护,关于其他具体的战术,我无法详细道来。

仅以最为基础的为例,源自电影中的场景。我曾向数位退伍军人求教,并参考了诸多公开资料,了解到步兵在战斗中所采用的队形中,存在一种近似斜线的进攻阵型。

直言不讳,便是全线齐发,勇往直前。唯一差异,仅在队伍最前与最末的成员位置有所变动。

一字排开,其意图在于增强单位冲击面的火力密度,以期突破敌人的防御火力网。

在朝鲜战争的火力悬殊对比中,我军本可以采纳一字冲锋战术,并将战斗队形适当加密,以提升火力集中度。然而,此乃无奈之举,毕竟我国武器装备相对落后。

在《长津湖》中,我军的冲锋队形虽然略显紧凑,但并非全然不合情理。观影之余,我们不应盲目随波逐流。毕竟,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基于现实背景进行适度夸张,实属正常。

谈冻死冻伤问题。

九兵团曾对长津湖战役闭口不谈,其因在于战斗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依据志愿军战史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九兵团在战斗中伤亡及失踪人数总计达到21300人,非战斗性质的人员损失为28954人。将这两项数据相加,总损失人数约为50254人,这一数字占据了兵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非战斗减员主要是冻死冻伤。

20军向兵团部紧急汇报,指出战斗人员中冻伤比例高达40%,这一数字令人触目心惊。

所谓冰雕连不止一支,据兵团所述,共有四个连队几乎全员遭遇不幸,不幸丧生。

例如,27军80师240团5连在新兴里对美军发起了围攻。美军险些覆灭,于是他们疯狂地展开连续炮击,弹尽粮绝时便动用飞机进行空投补给,持续战斗。美军火力之凶猛,令人咋舌。我5连在进攻时被压制在阵地前沿,最终全体战士在战斗队形中冻僵直至牺牲。

刺骨的严寒使九兵团的战斗力遭受重创。许多九兵团的军、师级指挥官纷纷表示,尽管装备上与美军存在差距,若当时能够享有与国内作战相当的后勤支援,击败美军陆战1师将不成问题。

总的来说,即便在装备、后勤、火力、通讯以及海空军支援等多方面均处于劣势,志愿军英雄凭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超的战略战术,依然战胜了装备精良的美军。

杨根思永垂不朽!

志愿军英雄永垂不朽!

意昂体育介绍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